近日,貴州省農委印發《關于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中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術服務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到2020年,全省將培訓玉米調減農戶和貧困農民100萬人次以上。(貴州日報 4月18日)
新農業,是相對于傳統農業提出的,指廣泛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現代工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和科學管理方法的社會化農業,相對于分戶小規模生產形式的傳統農業,它是一種高投入、高產出的農業形態。要實現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是簡單的少種什么、多種什么,它是一場全方位變革,其操作的主體是農民。《方案》提出,在現已培育新型職業農民10.06萬人的基礎上,貴州將從2018年起每年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萬人以上,力爭到2020年,全省培育新型職業農民達到25萬人(其中現代青年農場主2000人)。無疑,新農業需要新型職業農民。
三農即農村、農業和農民。三農問題是要解決農民增收、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問題。作為新型職業農民,需要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居住在農村或集鎮的農業從業人員。要“就地培養更多愛農業、懂技術、善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是習近平總書記對當前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提出的一條新思路、新舉措。農業的發展方式要轉變,農民的發展觀念也得轉變。那么,政府引導、企社帶動、農民主體三者務必有機結合,這既解決了未來“誰來種田”問題,又能抓住地方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根本和命脈。
“70后不愿種地,80后不會種地,90后不談種地。”雖然是一句調侃,卻道出當下農村、農業和農民一個現狀。2017年1月29日,農業部出臺“十三五”全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發展規劃提出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超過2000萬人。貴州重點圍繞蔬菜、茶葉、食用菌和“一縣一業”等優勢特色產業開展技術培訓;結合玉米調減和種植優勢經濟作物的技術和人才需求,做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和農技推廣服務工作;每個有技術服務需求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能得到相關農業技術服務團隊提供的技術服務等,通過培訓提高一批、吸引發展一批、培育儲備一批,勢必補齊了“三農”的發展短板。
創新是發展第一動力,只有依靠體制創新,才能破解誰來種地、地怎么種、新農村誰來建的現實難題,激活農業農村發展活力。因地制宜、立足資源,方能突出特色。“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新型職業農民作為未來農業生產的主力軍,還是一支新生力量,需要在實踐中給予更多的幫扶、鼓勵與培育。再看貴州省農委印發《關于在大規模調減玉米種植中加強農民培訓和技術服務的工作方案》,引導農民積極參與現代農業建設,才能讓農民、尤其是貧困農民更多分享現代化建設成果,助力地方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到2050年,鄉村全面振興,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全面實現”。讓農村留得住人,讓農業吸引人,需要農村農業的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決定了鄉村振興成功實現的關鍵。相信,只要充分認識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的重要性、緊迫性;探索好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制度;制定和落實好新型職業農民扶持政策,定能培養出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讓新時代的中國農村煥然一新。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