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職業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體,是鄉村發展的主力軍,其思想水準、綜合素質和技術技能的高低,決定著鄉村振興的成敗。因此,增強農民技能培訓和科技含量,培養農村新型職業農民,讓農民成為多面手是當前振興鄉村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直以來,農民只會耕田種糧,屬弱勢群體,受自然環境、文化素養和技術能力等條件的限制,加之缺少一技之長,導致在擺脫貧困路上步履維艱,負重前行。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三農”經濟的發展和鄉村振興的步伐。尤其是隨著城鎮化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農民為脫離困境,紛紛走出農村到城內謀生,但因一無技術二無專長,只能從事一些技術含量低的重體力勞動。而沒有出外打工的仍然依靠傳統的刀耕火種,在自己的“一畝二分地上”“臉朝黃土背朝天”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依然在自給自足的狀態下生存,沒有其他經營方式和出路,脫貧致富奔向小康的目標只是遙遙無期的夢想。
因此,鄉村振興發展的根本是農村人氣的興旺與健康發展,只有農民自身素質和能力得到不斷提升,成為人人掌握一技之長又各有所長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帶動特色農業發展,鄉村振興才能有效推進并可持續發展。這就需要政府、農民自身等多方發力,同心同德、同力同向,方能實現鄉村振興的共同目標。一方面,激發農民內生動力是根本。要提振農民的“精氣神”,增強脫貧自信心,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變“讓我脫貧為我要脫貧”,使之過上富足、充裕的生活,讓農村逐步走向繁榮、富庶。從而使“農民”不僅是一種身份象征,而且是令人向往的一種新興職業。為此,激發內生動力是農民走向富裕之路的根本,振興鄉村的曙光。另一方面,加強政府引導是關鍵。政府部門應積極發揮職能作用,通過開辦農民夜校、技校,以及網絡平臺強化科學文化的普及和種養技術等專業職業培訓,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地結合實際補足“技能”短板,讓農民不僅僅會種糧,還要科學種糧,并要掌握一技之長。并幫助其提供從業、就業、創業信息。為有廣闊前景的特色產業研發、農產品深加工等給予政策、資金、技術上的支持和引導,出謀獻策出工出力,以此帶動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參與其中,合力為鄉村振興插上騰飛的翅膀。第三方面,積極推動現代化進程是保障。新型職業農民應發揚“工匠精神”,做大做強現代農業,將農村打造成為引人入勝的一片新天地和人間勝境,把傳統的農業發展成為引領地方經濟的朝陽產業和特色產業,讓農民變成新型的職業“金領”,才能使更多的新型職業農民自愿留在農村,成為新農村的建設者、受益者。同時,也吸引更多的創業者返留入駐鄉村投資創辦企業,為鄉村振興引入“活水”。
農村天遼地廣、山高水闊、大有可為,極具開發潛力、挖掘后勁和產業優勢,并有著廣泛而深厚的發展基礎。鄉村振興離不開新型職業型農民,新型農民更離不開文化的滋養。因此,振興鄉村既要注重環境、基礎設施等硬件建設,同時還要重視鄉村人口素質、文化素養等軟件的培育和提高。懂農業,才能知輕重;愛農村,方能守初心。培養和造就懂農業、愛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將是振興鄉村、打贏鄉村振興攻堅戰的強大力量和生力軍。只有更多地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服務于民,激活新興職業農民的鄉村振興主體地位,“走出去”、“留得住”、“引得回”,才能在鄉村全面振興的新時代有所新作為譜寫出新篇章。
(作者地址:遼寧省葫蘆島市龍港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