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級貧困縣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部分行政村存在的易地扶貧問題,引發媒體關注。在當地耗費大量扶貧資金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雖已基本建成,卻因無法解決部分村民就業、生產及生活保障等問題,導致安置房“無人居住”“大量空置”,房屋還陸續出現漏水等質量問題。(6月22日,光明網)
“住老房怕坍塌,住新房怕挨餓”,在入住易地扶貧搬遷安置房之后,還有走十多里山路回去種田。安居與樂業本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體之兩翼,驅動之兩輪,然而宣漢縣脫貧攻堅攻堅工作卻陷入此種割裂的僵局無法自拔,讓“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活脫脫成為一句空話。
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倒計時,脫貧攻堅更需要風雨無阻、日夜兼程。科學考評貧困地區的脫貧成效,事關脫貧的質量和成色。黨的十八大以來,充分發揮脫貧考核“指揮棒”的作用,脫貧攻堅的考核制度基本成型,趨于完善。
中共中央、國務院先后印發了《扶貧開發工作成效考核辦法》、《建立貧困退出機制意見》等,同時地方結合區域實際,秉持既不降低標準又不吊高胃口的原則,因地制宜的細化脫貧攻堅考核辦法,讓考核機制更加精準科學,考核覆蓋更加到位,初步形成橫向到底、縱向到邊的考核辦法。
然后在實際的考核中如何建立更為科學可行的考核標準,實現確保“統籌考量。聚焦精準”這一目標實現?如何在脫貧質量、幫扶工作、政策落實以及資金方面實現更為精準的考核?這些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國家發改委、扶貧辦對貧困地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相當重視,先后出臺了相關政策規定,其中包括扶貧搬遷的內涵、規劃、工作方案等方面,毫無疑問為地方指導該項工作的順利實施提供了根本遵循。在考核中不可否認地方我國易地扶貧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通過搬遷貧困戶改善了生活條件,拓寬了增收渠道,從而為消除貧困和實現共同富裕打下了堅實基礎。
但我們還應看到一些地方政府的扶貧搬遷工作淪為形式主義,亂相百出。時有媒體曝光搬遷對象劃定不精準、易地住房選址不科學、安置房的住房安全存在隱患等問題層出不窮,扶貧干部玩起了扶貧數字游戲,忽視了脫貧的質量和成色問題,當然也不可能通過“挪窮窩”實現“換窮業”的目標。
扶貧工作不可流于形式,唯有腳踏實地,方能行穩致遠。易地扶貧搬遷只是一種手段,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才是最終目標。因而當下脫貧攻堅不可缺少務實作風,領導干部應盡可能詳盡考慮扶貧搬遷的方案,制定切實可行的搬遷計劃,不可冒進拍腦袋決策,否則將會浪費國家扶貧資源,損害群眾切身利益。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脫貧攻堅進入攻堅拔寨的關鍵期,而易地扶貧是扶貧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做好這項民之所向的民心工程,實現安居與樂業同向同行,顯得尤為重要。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