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部署2018年工作時,明確提出要“引導特色小鎮健康發展”。特色小鎮旨在緩解“大城市病”和為新興高端特色產業尋找成本洼地。然目前,在特色小鎮的開發中也出現了一些不良現象,根本原因是特色小鎮的發展定位模糊。(新華網 7月12日)
其實,從跑偏“特色小鎮”所呈現的幾個原因來看:部分地方政府建設特色小鎮不是發展產業,而是作為融資平臺;部分地方政府建設特色小鎮的思路存在目的不純的心態;中央層面還沒有明確的特色小鎮國家標準和評價體系;個別地產商有打著“特色小鎮”旗號拿地的沖動。筆者稍作大膽一猜,這樣的特色小鎮已然異化為圈地蓋房子,披著特色小鎮“皮”,走的卻是房地產化路。說白了,不排除人為的拔高地方產業gdp,,為靚麗的政績抹上濃墨重彩之筆。而跑偏“特色小鎮”顯然是有為他人做嫁衣之嫌。
如文中所述,近年來,不少地方都上馬了特色小鎮項目。自2016年7月份起,中央批準的特色小鎮數目累計為403個(其中第一批次有127個,第二批次有276個)。僅僅一年以后,根據中國房地產協會提供的數據,截至2017年底,特色小鎮的數目已經升至2000多個,其中既有屬住建部、國家林業局等部門批準的小鎮,也有各省政府自行批準的省級特色小鎮,還有大量由企業主導操作的小鎮。短時間內的小鎮數量如此急劇增長,反映出部分地區的小鎮建設已經呈現出“運動化”的苗頭。一個“運作”看出了幾多政績的“焦躁”。
特色小鎮,顧名思義當“特”字當先。它不是“一頂帽子”“一塊牌子”,而在于小而精致、舒適宜人的空間環境。“毫無特色,將開發特色小鎮等同于純粹的建設城鎮各類基礎設施”“生搬硬造各種偽特色小鎮”讓人匪夷所思。事實上,特色小鎮的建設從規劃實際到項目建設,再到運營管理,都要有因地制宜方案,如創新并設立非物質遺產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生態保護,疏解和承接大城市功能等;如支持和拓寬小鎮創新發展,給特色小鎮以符合長遠發展的規劃;如要把建設規劃、供水、供電、交通、通訊、垃圾處理、環境整治考慮其中。說到底,得為“特”而建,為“特”而生。
有權須有責。作為領導干部,守土有責,是地方領導干部的天職。守土,守的不僅僅是這片土地,還應有土地上的文脈。而不可否認的是,在一些地方、在GDP的指揮棒下,在大修大建比城鎮功能更易見實效的境況下,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所謂的“特色小鎮”層出不窮實不為怪。其結果是,破壞了環境,割斷了文脈,扼殺了特色,浪費了資源,降低了公信力,助長了貪腐,斬斷了鄉愁。既然如此,這樣為他人做嫁衣的特色小鎮建來何用?沒有獨特文化特質與魅力,沒有核心競爭力,徒有其表,當止!
前車之鑒,后事之師。跑偏“特色小鎮”無論為誰做嫁衣,都是對地方發展策略,對執政一方管理者的責任和擔當考證。以市場主為導、分工明確、政企有效合作無可厚非。但,得找準定位,繪好“路線圖”,突出主題,強化特色,挖掘文化內涵,走好富民路,才能在彰顯小鎮風格品位同時,讓群眾有真正“獲得感”,讓特色小鎮建設不失本真。
(作者單位:四川北川縣組織部)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