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有云:百善孝為先。中國,自古以來都是一個非常講究“孝”的國家;中華民族,有史記載就是一個很注重孝道的民族。《說文解字》中說,“善事父母者”為“孝”;《孟子·梁惠王上》中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禮記·禮運篇》中又說:“人不獨親其親”。可見,尊老敬老孝老是我們中華民族長期一貫的博愛思想,奉己之親是之為孝,奉人之親是之為大孝,我們不僅應該善待自己家的老人,也應該善待別人家的老人。
我們都知道,2017年10月黨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推進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推進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鄉村全面振興,不僅包括鄉村產業、鄉村生態、鄉村治理以及農民生活富裕的振興,還要實現鄉村精神文明的振興。在筆者看來,鄉村精神文明的振興的起點應該從尊老敬老孝老開始。然而目前不少鄉村卻有違背尊老敬老傳統美德的現象發生,如老人患病兒女不看望、不照顧的有之;兒女有條件但拒不贍養老人,不管不問,把贍養責任推卸給政府、社會的有之;兒女住新房好房,讓老人住危破房或不具備居住條件的房屋的有之;不尊重老人,不孝敬老人,打罵老人的有之;子女不愿與父母同住,致其生活困難的有之……
將弘揚尊老敬老孝老的傳統美德作為縱深推進鄉風文明的起點和舉措,各級黨委政府必須加以高度重視。我們應把學習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鄉風文明建設緊密結合,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結合起來,想方設法,“煽”旺鄉村“孝”德新風。如,組織開展以倡導尊老敬老孝老文明風尚為重點的“身邊的榜樣”“好兒女、好兒媳、好婆婆、好女婿”“文明家庭”等評選活動,化無形的道德力量為有形的社會活動,變“喊破嗓子”的宣傳發動為“做出樣子”的典型帶動,讓身邊可見、可聽、可學,引導基層群眾向好向善向上。
“推進鄉村振興,就是要堅持塑形與鑄魂并進,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不斷提高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凝聚實現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精神力量”,這是符合中國實際的科學論斷。我們必須從尊老敬老孝老開始,把不良風氣壓下去,把良好風尚立起來,推動鄉風文明建設再上新臺階,為鄉村振興聚起強大力量,讓“農業全面升級、農村全面進步、農民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四川省綿陽市三臺縣立新鎮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