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31日召開會議,審議《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和《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指導意見》。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6月1日 人民網)
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堅實實施的七大戰略之一,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是“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在鄉村區域縱深推進。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來進行。其中鄉風文明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關鍵所在。
“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風俗。”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到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社會基本矛盾的變化,從新農村建設到鄉村振興戰略,在新時代新情況下鄉風文明建設更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實現人全面發展的舉措。鄉風文明實質上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因此當下搞好鄉風文明建設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
鄉風文明建設需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基層黨組織是鄉村振興的領頭雁,“頭雁勤,群雁能,春風一夜到衡陽;頭雁惰,萬里寒云雁陣遲。”在基層鄉風文明建設中領導干部經常存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念頭和傾向,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廣大黨員干部帶頭垂范、成為典型模范。在鄉風文明建設即推進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將黨建工作與其他工作緊密結合起來,不等不靠爭取資金支持,提升黨員自身認識水平,強化對鄉風文明建設的認知。對外積極吸收新鮮血液,以鄉情為紐帶吸引本土人才和社會精英的回歸,發揮新鄉賢的引領作用。同時明確群眾的精神需求內容,以防鄉村公用文化服務供給與農民需求的錯位,辦讓群眾滿意的農村文化事業。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鄉規民約作為治理鄉村成文的規范,提升農民的道德素養,形成鄉風文明建設新風尚。
鄉風文明建設需構建新時代新文化。針對農村的現狀,傳承傳統農耕文化,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打造農民的精神家園。讓鄉村成為看得見山水、記得住鄉愁的精神載體。增強鄉村發展軟實力,抓好農村移風易俗,打破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用文明鄉風滋養美麗新村建設。補齊鄉風文明建設短板,讓志愿服務精神在農村開辟大有可為大有作為的廣闊空間,樹立一批先進的鄉風文明建設的典型代表,讓新時代新標桿為鄉風文明建設換發活力。營造生態宜居的環境,貫徹生態興則文明興的發展理念,優異的生態環境是構建文明鄉風的有力支撐,大力發現和挖掘本土文化,豐富鄉風文明的時代內涵。
良好的鄉風文明是鄉村發展素質內核和精神體現,鄉村振興應立足精神文化領域,涵養美麗鄉村的神韻,構建詩意棲居的人居環境,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期待。
(作者系成都市青白江區大彎中學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