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重視家庭功能和作用的優秀傳統,家庭在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中處于基礎性地位。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強調:“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經濟社會如何發展,對一個社會來說,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會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家庭是鄉土社會的基礎,它不僅是鄉土社會的生產單位,而且是鄉土社會文明傳承的細胞。家訓家規是一個家族中祖先對后人、族長對族人、長輩對晚輩的訓示或者規約,包含豐富的道德文化,集中展示了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德性和智慧。培育鄉風文明,必須傳承發展家訓家規的修身之道,注重家庭和睦的價值追求,睦鄰友好、守望互助的仁愛要求。
第一,傳承修身之道,培育個體道德素質。《禮記》有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修齊治平的路徑,決定個人道德修養是社會發展的基點。所以修身立德、崇德向善不僅是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立言立功的基礎和途徑,也是傳統家族對子孫后代的規訓要求。正是因為謹嚴的家庭規訓,保障了家族后代人才輩出。東漢蔡邕告誡女兒蔡文姬“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則塵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所以日常容貌修飾打理都需要注重心之狀態。覽照拭面,思心之潔。傅脂,思心之和。加粉,思心之鮮。澤發,思心之潤。用櫛,思心之理。立髻,思心之正。攝鬢,思心之整。蔡邕苦心孤詣對蔡文姬品德才學的培育,由此可見一斑。林則徐兒子林汝舟年才二十八,已是進士,授職編修,林則徐告誡兒子“切不可自滿,宜守三戒:一戒傲慢,二戒奢華,三戒浮躁。”“常持勤敬與和睦”“爾為一家之表率,慎之慎之。”云南云氏家族歷來遵守和踐行“孝、友、勤、儉四字,最為立身第一義”的家族訓誡,以致文昌民間有一種說法:監獄不是為姓云的人修的。可見優良的家訓家規是家族成員的精神支柱和理想追求,是行為自律的源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如果家庭不能很好地履行教育職責,社會和學校無論付出多么昂貴的代價,也很難對下一代的品行缺陷加以補救。良好的家庭訓誡可以培養孩子終生受用的優秀品質,有了良好、得體的個人言行,鄉風文明培育才有切實的主體基礎。
第二,傳承家和之道,促進家庭和睦。和諧是中國文化的價值準則和價值目標,在家庭領域尤其如此。“和為貴”“家和萬事興”成為眾多家訓家規的必談內容。三國時期向朗告誡子孫“九族和則動得所求、靜得所安。”“貧非人患,惟和為貴。”南宋文學家葉夢得身體力行告誡五個兒子“兄弟輯睦,最是門戶久長之道。”家庭和睦,家族成員能夠齊心協力、和衷共濟,謹遵圣明祖訓,共同維護家族尊嚴和榮光,家族就會人才輩出、榮昌興盛。如何保障家族和睦,歷代家訓家規從不同方面提出要求。家族成員必須恪守倫理之責,遵德守禮,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男正位與外,女正位于內。袁采認為父子兄弟不和主要在于“責善”和“爭財”,家里長輩勸勉小輩和晚輩如己從善,小輩和晚輩有所不遵;而長輩的作為也不能滿足小輩和晚輩期望,導致嫌隙產生,只有“為父兄者,通情于子弟,而不責子弟之同于己;為子弟者,仰承于父兄,而不望父兄惟己之聽,則處事之際,必相和協,無乖爭之患。”也有家訓家規非常注重家長的作用,司馬光要求“凡為家長,必謹守禮法,以御群子弟及家眾”。還有家訓家規重視婦婿在家族和睦中的作用,明朝姚舜牧要求“凡議婚姻,當擇其婿與婦之性行及家法如何,不可徒慕一時之富貴。”對家族中有饑寒者、不能葬者、不能嫁娶者,明朝楊繼盛告誡其子要量力周濟。古人注重家和的追求和做法,對鄉風文明培育具有重要啟示。當前,家庭呈現原子化趨勢,家庭和個人各行其是,各私其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宗族內部的分化和矛盾,導致鄉風文明缺乏有效的家庭組織保障。弘揚家訓家規,喚醒家族對后代教育的重視,運用家訓倡導的和諧價值要求,協調家庭中因為過分注重個人利益、個人訴求而導致的矛盾沖突,傳承家族公益精神,對培育鄉風文明具有重要保障作用。
第三,傳承睦鄰之道,涵育文明氣象。歷代家規家訓都是基于儒家倫理精神形成的行為準則和規范,充分體現我國鄉土文明的價值要求。家訓家規不僅注重個人道德品質提升和家庭和睦,而且注重以禮節、道義搞好鄉鄰關系,匯聚了豐富的睦鄰友好、守望互助的道德資源。姚舜牧告誡子孫“鄰與我相比日久,最宜親好。”明朝龐尚鵬要求子孫“處宗族、鄉黨、親友須言順而氣和。”明朝許相卿要求子孫“鄰里歲時饋燕,急難貸恤,必洽歡盡誠。”明朝高攀龍勸諭子孫“切切為貧人算計,存些贏余,以濟人急難。”袁了凡則勸諭子孫救人危急,造福鄉鄰“或以一言伸其屈抑,或以多方濟其顛連。”“或開渠導水,或筑堤防患,或修橋梁以便行旅,或施茶飯以濟饑渴。隨緣勸導,協力興修,勿避嫌疑,勿辭勞怨。”左宗棠身體力行地告誡子孫“士人居鄉里,能救一命,即一功德,以其無活人之權也。”正是這些名門望族留下的睦鄰友好、守望互助的家訓文化,深刻影響了當地鄉民的家教家風。左氏家族形成的行善積德、清正廉潔家風不僅延及左氏后人,就是故里所在的村民,也以左氏家風為傲,以左宗棠的家規教育孩子。家規家訓中豐富的道德理性和思想智慧在家族榮昌中閃現的動人光芒使之在鄉民中具有更廣泛的認同基礎,潛移默化地完成文明教化的任務,營造鄉村社會良好的互助和諧風尚。當前,一些鄉村世風暗淡、人情澆漓,鄉村公共事務無人盡心,婚姻家庭異變頻頻,鄉愁無所寄托,鄉情無處安放,這與鄉村家訓家規文化的衰落有很大關系。2016年全國婦聯聯合教育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共同印發《關于指導推進家庭教育的五年規劃(2016—2020年)》指出,引導廣大家庭以德治家、以學興家、文明立家、忠厚傳家。積極開展傳家訓立家規揚家風活動,讓好的家風成為生活方式和生活常態。所以,流傳下來的好家訓家規不僅需要通過口頭的、書面的等器物的方式展示出來,更需要通過每個家庭的實踐行動體現。通過傳承發展家訓家規,挖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的倫理道德文化資源,既可以保障傳統鄉土文明承遞有望,又可以保障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于家庭規訓中,為建設鄰里守望、誠信重禮、勤儉節約的文明鄉村營造崇德向善的氛圍。
家庭是治國之本。引導鄉村社會和家庭重視家訓家規,傳承發展家訓家規蘊含的美好價值和道德智慧,鄉風文明培育才有了切實的主體基礎、家庭保障和良好氛圍。
作者簡介:李桂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文化協同創新中心首席專家、湖南師范大學道德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張翠蓮,湖南鐵道職業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光明日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