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才聽到風聲,沒想到他們動真格鏟蒜……”“去年大蒜價格太低虧損,今年四五月份就進了大批蒜種冷凍,準備翻本,沒想到又禁種,一家人欲哭無淚!”10月9日,在云南大理洱海上游的大蒜主產區洱源縣鄧川鎮、右所鎮和三營鎮,蒜農爭相告訴科技日報記者。9月以來,一紙洱海保護“七大行動”整改通知,在云南省大理州引起了不小的波瀾。(10月10日 科技日報)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云南洱源縣大力推動環保治污,減少農藥化肥對洱海的污染,從主觀上說并無不妥。雖然當地環保部門并未就種植大蒜究竟會給洱海會帶來多大的污染給出過數據,但使用農藥化肥特別是帶有重金屬的農藥,會給環境和人體造成嚴重污染是不爭的事實。
從造成洱海入湖水質大幅下降,洱海污染負荷加重的實際情況看,農業灌溉污染只是原因之一,生活生產污水也是重要污染源,片面強調種蒜所需農藥化肥的污染問題,對洱海環保治污的有效推動未必是好事。當地農民種植大蒜也已有20多個年頭,產業規模和效益,不應被忽視,政府從保護環境的角度禁止種植,提前規劃、科學施策和循序漸進的引導必不可少,特別是洱海治污決策和實施決不能忽視對群眾利益的保護。群眾種蒜前政府宣傳引導不到位,下蒜種后,才強行要求挖出,說明當地政府在治污環保中,決策措施不僅缺乏前瞻性、科學性,落實工作更是簡單粗暴外,更有以損害群眾利益為政府決策不到位埋單的問題。
事實上,當地農民種植大蒜已有25年之久,是繼彌渡縣之后的大蒜主產區,價高時每畝獨蒜純收入可在2萬元以上,較種植蠶豆、小麥等作物,每畝產出只有千元,多出的不只是一點點,種植大蒜已經成為群眾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可以說,洱源縣作為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能夠脫貧摘帽,群眾種植大蒜功不可沒。強行鏟除群眾收入的主要來源,群眾該有什么樣的補償和接下來靠什么生活的問題,當地政府的相關措施,群眾似乎并不認可。這樣任性的政策強加于民,即使能夠讓洱海水質得到改善,但新的矛盾和問題未必比改善水質容易。
洱源縣在禁止群眾種植大蒜,鏟除已種植大蒜的過程中,也制定了相應的經濟補償措施,但全面禁種大蒜簽訂協議的每畝補助1200元,每畝蒜種回購補助600元的補償,相較群眾種蒜的收入,確實也太少了點,群眾的損失不小。特別是禁種大蒜后,在農民該種什么,怎么種的問題,當地政府也仍然還停留在洽談和想盡辦法的層面,根本就沒有可行有效的方案。嚴重低于市場的補償標準和聊勝于無的替代種植方案,群眾為何會難以從內心接受甚至有欲哭無淚感覺,也就不難理解了。
治污環保,保護洱海,對當地政府、當地群眾,乃到整個國家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減少農藥對洱海污染,讓洱海始終保持生態美麗,既是民心所向更是歷史發展的必須。但決策粗糙,措施簡單,落實粗暴,是否能起到保護洱海的作用尚且不論,為治污而傷農的政策,必然會在群眾中造成政府權力任性,作風漂浮,不作為亂作為的不良影響。或許,始終堅持發展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懂得換位思考,多了解掌握群眾意見,常聽聽群眾呼聲,多站在群眾的角度看問題想辦法,對解決洱海污染更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單位: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委編辦)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