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打的城市,流水的農民工”,面對城市不斷高漲的生活成本,想留城市定居成了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共同愿望。調查數據顯示:受訪農民工有城市定居意愿的占89.4%,其中非常想定居的占40.4%,想定居看情況的占49.0%。 “一旦踏入城市的大門,就不愿再返鄉。”這是9成受訪的新生代農民工的共同選擇。(11月22日《工人日報》)
在城鎮化進程中,國家提倡和支持農民工快速融入城市,近九成的新生代農民工很希望自己能早日加入城市居民的行列,然而,農民工真正融入城市卻又是非常困難的,這就產生了美好愿望與殘酷現實的巨大矛盾。那么,怎樣才能解決這個矛盾呢?
首先,自己的才能和貢獻是融入城市最硬的底牌。近年來,不少農民工幸運地成為城市居民,絕大多數是靠自身的拚搏。當前,不少城市按落戶積分政策有計劃地吸收農民工落戶。這積分主要是由工作年限、貢獻和技術能力等組成。為此,農民工要盡快邁過初到城市的自卑和彷徨關,給自己定好位,規劃好未來,刻苦學習,掌握技術,大膽沖擊高端人才,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爭取在城市落戶積分上取得優勢。
其次,農民工融入城市需要社區力量的努力。民政部早在2012年1月發布的“關于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的意見”中提出,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區,就應公平對待、一視同仁。城市管理部門應該致力于建設具有共同體意識的社區,充分發揮社區“自我管理”的能力,放手讓社區住戶主動參與社區管理、社區發展規劃等公共事務和公益活動。在這個過程中,農民工要盡量提升自身素質,政府則要制定平等政策為農民工掃除融入的障礙。另外,社區還應以專業化和綜合化,積極為農民工提供公共服務,切實解決農民工的實際困難,努力將社區建設成和諧社區,促進農民工融入城市社會。
最后,農民工融入城市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允許在一定時期內存在保障水平上與市民存在差異,然后逐步提高,最終實現完全市民化的目標。為此,一方面,要提升農民工在勞動力市場中的機會和待遇,讓他們從“貧民階層”邁入“小康階層”;另一方面,要消除農民工城市融入的制度壁壘和人為藩籬,讓他們安家落戶少一些障礙。為此,我國政府需要逐步推進城鄉二元體制改革,破除阻礙農民工城市化的枷鎖,并且通過開展技能培訓的方式,關注新生代農民工的教育水平、技能水平的提高,使他們成為城市發展源源不竭的動力。讓新生代農民工這個群體無后顧之憂,健康發展,成為真正的城市居民。
作者簡介:林日新:系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