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年味最濃,當然是鄉村。那里有大紅的春聯,大紅的燈籠,震耳欲聾的鞭炮聲,還有堵塞在鄉村土路上拜年的轎車。就連門前的炮仗紙,也是鄉村里一道過年的風景。
要說最重視過年,當然是農民。“撣塵”是那樣的仔細,“上年墳”是那樣的虔誠。給長輩拜年,先去誰家后去誰家,是絕對不能搞錯的。就是改革開放初期,農民生活還比較困難的時候,過年了,也要想方設法給孩子們添一身新衣服。
年,是中國農民給自己創造的一個節日。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演變而來,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以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容,是農耕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是看得很重的,“有錢沒錢,回家過年”就是這樣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允許農民進城務工,和恢復高考、和大包干一樣,是改革開放的重要內容。城市里的大樓越修越高,馬路越修越寬,高速公路一直修到雪域高原,這是中國農民的巨大貢獻。與此同時,鄉村里的草屋不見了,農民用自己起早貪黑掙來的血汗錢,蓋起了磚瓦房,有的蓋了樓房,打工收入一度占到農民總收入的七成以上,但付出的辛苦也是常人難以想象的。三農專家劉奇在一篇文章中這樣表述:農民工家里的房子長年空著,讓老鼠在住,他們在城里住地下室,住舊平房,實際上是和老鼠住在一起。
中國農民最能吃苦,也最富有創造精神,就是回家過年,也有很多選擇,擠長途汽車、坐綠皮火車,當然也有成群結隊包汽車,甚至包飛機回家的。記得那年我還在一家報社工作,年坎里,新聞部的副主任跟我說,有幾十個農民工,從廈門騎摩托車回江西瑞金老家過年,行程一千多里,他要隨行采訪。我擔心安全問題,有點猶豫。他堅持說,農民都不怕,我們搞三農報道的人,有什么好怕的。后來,農民一路走他們一路跟,一直跟到村里,還在農民家里喝了一頓年酒。拍出了很多精彩的照片,登了一個整版,發在頭版上的現場新聞催人淚下。
今年,為防止病毒傳播擴散,政府倡導農民工就地過年,盡量減少流動。可愛的農民工兄弟,就是這樣顧全大局,他們把買好的車票退了。數億農民工留在了城市,他們為人父母為人子女,忙碌了一年,不能和家人團聚,試想,幾歲的孩子一年沒有見到父母了,這過年又見不到,會是怎樣的感受?除夕之夜,極有可能會在電話的兩端、會在視頻當中,相互落淚。
農民工留在了城里,留在了給城里人服務的崗位上。我們這些早先也是農民,或者是農民的子弟,后來因為上學、因為當兵、因為招工、因為各種機緣巧合,成了城里人,有的成了大大小小的領導,我們今天的這些城里人,應該怎樣對待留在城里過年的農民工兄弟?
讓他們舒心。千好萬好,開心最好。組織現場聯歡會,是不可能的,防止傳播要減少聚集,但組織線上聯歡會行不行,讓他們吼一嗓子。各級工會組織能不能開一個口子,視農民工為特殊會員,給他們送去溫暖。婦聯、共青團都能有所作為。農民工住的地方,水電氣能不能正常供應,暖氣能不能保證溫度。送些“福”字貼到他們床頭上,也不是一件多難的事吧?關鍵要看我們是不是上心了。
讓他們受到尊重。公交車、地鐵、公園能不能在春節期間,給他們免個票,或者打個折?大街上、小區里,我們能不能主動給快遞小哥一個微笑,即便是戴著口罩,相信他們也能感受到城市的溫情。送水工把一大桶礦泉水扛到你家,已經一年了,這大過年的,能不能隨手送個小禮品?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這是古人對我們的教誨。
讓他們得到實惠。前些天,安徽涇縣縣委縣政府表示,春節期間,為留在縣里的外來職工提供工作、學習、生活支持,堅守崗位的每人每天額外補貼一百塊錢,引來網友一片稱贊。留在城里的農民工,還有生活開銷,我們要設身處地為他們著想,只要他們自己愿意,要盡可能幫助他們安排崗位,讓他們多賺點錢,多得點實惠。
但愿這個年,留在城里的農民工,都能夠舒服、舒心、舒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村工作通訊》2021年1月26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