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編制的《農民工重點服務事項辦理指引》在網上引發熱議。為農民工制定辦事攻略,讓他們更好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傾注的是愛心,彰顯的是公平。這種于細微處發力的“末端治理”,讓農民工群體在社會管理末端的“毛細血管”里,無障礙地融入城市,從而為城市高質量發展匯聚更磅礴的力量。
海之大,因納百川。城市的建設發展,離不開農民工的奮斗和汗水。數據顯示,2020年,湖南省農民工轉移就業達1638.8萬人,越來越多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成為“新市民”。讓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共享發展成果,不僅事關農民工的獲得感和社會和諧發展,也影響著城市發展的潛力和后勁。
如何對待外來人口,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彰顯著城市文明的溫度。今年年初,湖南圍繞農民工市民化融合和強化農民工權益維護工作出臺十六條措施。農民工社會培訓機會更多,流動的渠道、上升的空間更大;社會保險公共服務更完善,后顧之憂更少……打破政策壁壘,厘清“身份迷失”,正是為了讓農民工們既有政策上的權利保障,更有心靈上的溫暖依托。
鳥無定棲,林茂則赴。當前,各地人才大戰愈發激烈,引才政策越來越好,意味著人才流動的代價越來越小,而代價越小,流動性則越強。相比一擁而上的“搶人大戰”,最重要的是留住人心。如果一座城市只被視為“打工賺錢”之地,無法給人以歸屬感,最終定會失去可持續發展的活力。由此而言,只有以越來越公平的社會發展環境,創造更好的條件,使生活在其間的“新市民”們,能感受到“以人為本”的城市溫度,才能激發更多的創新創造活力,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能。
農者有其地,來者有其尊,勞者有其得,工者有其居,孤者有其養,優者有其榮,力者有其樂,外者有其歸。習近平同志主政浙江時,曾以此八項目標引導解決農民工問題。事實上,這也是一座開放的城市面對所有“新市民”的應有之道。唯有如此,人才方能成為最寶貴的戰略資源,人心方能成為最強勁的發展動力。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新湖南評論微信公眾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