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終歲末是各地扶貧工作考核驗收的重要時段,一年來的扶貧工作干得怎么樣、成效又如何,必須要經過考核驗收。然而,一些地方在迎接扶貧考核驗收時,總喜歡在考核軟件資料上打主意,不少基層干部反映迎檢資料一次一變,甚至出現“縣級考核一套表,市級考核說不行,省級考核又變了”的尷尬局面。(12月24日,紅網)
自從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加強對扶貧工作的成效進行考核被提上日程,考核建檔立卡情況,考核貧困人口識別準確率,考核脫貧攻堅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和工作落實等等,各種數據都是對黨員干部脫貧工作的考核內容。毫無疑問,扶貧開發是當前奮斗目標的重點工作,是最艱巨的任務。現在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的沖刺期。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增強緊迫感和主動性,在脫貧攻堅上進一步理清思路、強化責任,采取力度更大、針對性更強、作用更直接、效果更可持續的措施。因此,扶貧考核就顯得尤為重要。
但長期以來,不少地區的扶貧考核成為了形式主義,扶貧考核成為了資料扶貧。特別是一些地方的“扶貧考核”偏向于對基層扶貧資料的檢查,忽視了對基層干部扶貧工作過程的督促,下鄉檢查的少。這使得基層干部扶貧花更多的精力在各類表格的填寫上。如此的扶貧考核不僅不利于了解扶貧情況,更會挫傷黨員干部積極性。
當然,扶貧考核加強對扶貧資料的檢查時非常有必要,資料是工作痕跡的印證,不檢查資料怎么知道好壞,不評比,怎么分出優劣,不評優秀,怎么激勵先進。但俗話說,事情總得有個度,過了那個度,也就適得其反了。如果一項工作,每天去檢查,每天去督查,這讓脫貧一線同志怎么開展工作。如果還大擺排場,開大部隊下村檢查,一到點位就要看資料,聽匯報,看展板,那基層就只能應付了,這樣的檢查考核當然毫無意義,也就是所謂形式主義。
實干興邦,空談誤國。筆者以為,扶貧“真考核”才能推動“真”扶貧。作為上級部門,扶貧考核不能只看扶貧干部提供的數據資料,應在考核之前深入貧困地區做暗訪調查,尤其是對于產業扶貧的,要實事求是看產業成效,詢問農民增收情況,統計數據,再與扶貧干部提供的數據資料做好核對,確認扶貧效果。如此,才能得到客觀公正的扶貧成績,才能才能倒逼扶貧干部做到扶真貧、真扶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