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時評

朱啟臻:沒有農民的土地

[ 作者:朱啟臻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5-10-16 錄入:12 ]

原題:“農民為啥離開土地”連載之46:沒有農民的土地

朱啟臻:沒有農民的土地(圖1)

在過去的20多年里,無論是學者還是政府官員,都致力于把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作為農民增收的有效措施,“農民的出路在于非農化”,“農業的出路在于工業化”,“農村的出路在于城鎮化”等判斷,幾乎成為人們解決“三農”問題的共識。為加速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農業部、財政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建設部等六部委聯合啟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陽光工程。加速了農村富余勞動力的轉移就業,使中國農民的勞務收入成為農民收入增加的主要部分。在地方政府為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任務而傷腦筋的時候,“民工荒”現象出現了。2004年中國首次出現民工荒,之后民工荒現象就愈演愈烈。2010年的春天“招工難”的報道充斥各大網站,有些企業家絞盡腦汁把五六十歲的“奶奶”們動員進了工廠。地方行政領導帶領企業到西部勞務輸出大省去招工的現象也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學者們解釋“民工荒”的原因時,大都把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設滯后,用工企業與農民工的信息交流不暢通作為主要原因,認為我國農村勞動力總量依然很大,就業不充分仍然是主要問題。

那么,農村勞動力情況到底如何呢?社科文獻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人口與勞動綠皮書》指出,近年來,隨著農村勞動力不斷向非農產業轉移,我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供求矛盾突出。調查顯示,3/4的村已無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青壯年勞動力的短缺現象正由沿海向內地蔓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對農村勞動力利用狀況進行過一次較全面的調查,覆蓋全國17個省區、20個地級市、57個縣市、166個鄉鎮、2749個行政村。從調查來看,74.3%的村莊表示本村能夠外出打工的青年勞動力都已經出去了,只有1/4的村認為本村還有青壯年勞動力可轉移。大部分村莊對于青壯年勞動力供給表示擔憂。

2009年開始,我們對山東、山西、河北、四川、重慶、陜西、黑龍江等省市農村的調查發現,農村實際老齡化程度平均超過30%,農業從業者勞動力老齡化則更為突出,50歲以下的農業勞動力平均不足10%。如神道村全村212名勞動力,從事農業的只有58人,由于居家遷出的農戶越來越多,近三年初、高中畢業生只有6人,無一人從事農業;馬家垅村140名勞動力,50歲以下的農業勞動力僅為12人,且全部為留守婦女,80后的年輕人全部選擇了外出打工;慶豐村從事農業勞動的540人中80后青年只有9人;大峪溝村,戶籍顯示的勞動力數量1007名,留在農村的農業勞動力只有36人,80后無一人參加農業勞動。

需要注意的是,老一代的農民工返鄉后不僅退出了流動勞動力的市場,一部分人也由于身體多病退出了農業勞動力群體,盡管他們仍然是統計意義的勞動力。因此,簡單地從統計數據判斷中國農村農業勞動力的狀態有失偏頗。

2010年8月,我應邀赴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為農業部主辦的農村基層干部培訓班授課,我與來自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河北、天津等6個省市自治區80多個村的支部書記、村主任和合作社的負責人,就農業勞動力問題進行了座談,會上還進行了問卷調查,調查和座談的問題包括:本村的土地面積、戶籍人口、常住人口、農業勞動力數量以及對農業的影響。我們把一些數據進行了整理,下表是村干部根據自己了解的情況提供的一個村莊勞動力情況的大致估計以及村干部對此問題的反映。

表180個村莊農業勞動力狀況(略)

80個村莊差異很大,勞動力的數量最多的有1110人(如紅太村),最少的只有120人(如烏蘭察布市的各胡天村)。土地面積最多的人均20多畝,少的人均只有0.7畝,甚至已經沒有了耕地(如天津的趙北莊村)。但是有一點是共同的,80位村干部的反饋,沒有一個村里有30歲以下的農業勞動力。盡管這是一個大致的估計,但我們可以看到農村勞動力的現狀和問題。關于勞動力對農業的影響,除了少數城市郊區村莊被城市化和工業化外,絕大部分村莊認為農村勞動力短缺,“對農業的影響很大”,或“現在影響不大,再過些年會有影響”。以下是一些村干部對農業勞動力問題的反映:

“村里許多土地荒蕪,無人經營”;

“現在的影響是科技不能應用,將來的影響是荒蕪土地,影響糧食安全”;

“農民的兒子不種地,瓦匠的兒子不砌磚,誰知道以后會怎么辦呢”;

“我們村十年后就沒有人種地了”;

“我村的土地向種田能手轉移了,但是再過十年,種田能手種不動了,以后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我們村種地的都是50歲以上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威脅”;

“年輕人即使失業也不種地,將來吃糧會成問題”;

“我村的土地已經賣給了開發商”;

“現在農業問題很大,但相信‘車到山前必有路’”;

“走集體化道路,解決農業問題”;

“現在的干部為了政績,欺上瞞下,希望上級領導能親自聽聽農民的聲音”;

……

我們的調查發現,農業勞動力匱乏導致的直接后果是土地利用粗放化,農業產出減少,多樣化農業難以為繼。

朱啟臻:沒有農民的土地(圖2)

土地粗放經營

精耕細作本來是中國農業的傳統,但隨著農業勞動力的匱乏,粗放經營又一次成為人們應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措施。我們調查發現目前粗放經營有三個典型表現。第一種表現是“廣種薄收”。由于家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幾個兒子把耕地均留給老人耕種,由于老年人的體力、精力的原因,不能像年輕時一樣對每一塊土地都精耕細作了,只是“把每一塊土地撒上種子不至于荒了地就行了。能收多少算多少,反正也不指望它”。第二種表現是“只管種和收”。一些年輕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是種地時回家看看,把種子撒到地里,或請人幫助播上種,然后就“一去不復返”,施肥、除草、灌水,一應投入均免掉了。就等著收獲季節回家收獲。好在現在品種的科技含量高了,不施肥、不灌水,遇上風調雨順竟然還有一些產量。第三種表現是“只種不收”。一些年輕人外出打工,只管播種,不問收獲,也許是工作太忙抽不了身,也許是農業收益的微不足道而導致的對收獲物不屑一顧,熟透的麥子仍淹沒在雜草叢中。所得到的只是政府的種糧補貼。按照老百姓的說法,收麥子的成本比買相同重量小麥的面粉還要高,因此,就只能是任其自然,算是為生態環境做出了貢獻。

某市水利農機局鐘局長講過這樣的現象,由于農村青壯年大量外出打工,今年市里組織的抗旱工作隊到一個村民小組,發現全組只有四個勞動力在家,其余的都是老弱病殘,大抽水機要七八個人抬,結果是連抬機器的人都找不齊。

地里的苗子旱蔫了,政府很著急,農民卻無動于衷,沒有放棄打工回家抗旱的。70歲的組長張老說,全組共156人,外出打工的就有70多人,青壯年勞動力基本都出去了,在家種地都是老人,今年想找幾個年輕人多引進一些先進技術來增加產量,但是沒有一個愿意留在村子里。

“村里的年輕人沒人愿意種地,也不會種,他們會算賬,種田又苦又累,又掙不了幾個錢?!崩限r民們擔心,“我們這些老家伙再過十幾年就種不了田了,到時候誰來種地呀!”

傳統的粗放經營依靠數量較多的土地和自然肥力較高的土壤來獲得農產品與增加產量。其農產品總產量的增長,主要通過擴大耕地面積的途徑來實現。因粗放農業在單位土地面積上投入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很少,故產出很低。它是社會生產力水平低下的產物。過去,粗放經營方式一般出現在地多人少、邊遠偏僻、生產比較落后的地區?,F在的粗放經營不僅在落后地區,在農業生產條件好的發達地區也很普遍。而且粗放經營的目的也不同了,傳統的粗放經營是為了增加收入,而今天的許多粗放經營的目的在于“不讓地荒了就行了”。

復種指數下降

減少復種指數或調整產業結構是人們應對農業勞動力不足的另一個措施。如華北地區傳統種植制度是一年兩熟,種植玉米和小麥,隨著種地與打工比較效益的擴大,農業勞動力日益減少,許多人逐漸改為一年一熟(只種玉米),進入冬季隨處可以看到大面積的空白地。在我們調查的村莊里,一個村子1000多畝耕地,只有兩戶農民種了小麥。因為小麥需要多次灌溉,澆水費用高,農民認為“劃不來”。在南方水田,原本可以種雙季稻,許多人改成了單季稻,以至于中央不得不采取措施。下面一則來自中央電視臺的新聞或許可以反映這樣一種現象。

2008年4月14日中央電視臺報道:近幾年,部分水稻主產區“雙季稻改單季稻”趨勢明顯,去年以來因“雙改單”導致水稻面積減少400多萬畝。今年為了防止加重這種現象,國家從政策支持和技術保障入手,確保水稻種植面積,穩定糧食產量。在外打工的湖南省湘潭市古云村農民彭軍旗,這兩天正在自家的3畝田里忙活著種早稻??扇ツ甑倪@個時候,老彭還在外面打工。由于近幾年農業生產資料成本上漲,再加上種雙季稻勞動強度大,像彭軍旗這樣的農民,不再種植早稻和晚稻,而是選擇每年只種一季中稻。

農業部水稻專家指導組組長廖西元:早稻平均產量是350公斤左右,晚稻也是350多公斤360公斤的樣子,這樣加起來是700多公斤,而我們現在中稻的平均單產只有479公斤,這樣每畝就相差200多公斤的產量。為了防止“雙季稻改單季稻”,確保水稻面積和產量,國家出臺了更直接的惠農政策。

農業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王守聰:對這個雙季稻,我們從以前的(良種補貼)17塊錢,增加到25塊錢,實行水稻生產有一畝補一畝,實現全覆蓋,而為了避免補貼資金被擠占、截留、挪用,發放方式也做了改變。今年我們早稻的面積一定要穩定在8800萬畝以上,確保全年的水稻的面積達到4.4億畝以上。

今年中央財政支農投入比上年增加1500多億,糧食收購價又不斷提高,再加上今年全面推廣機械化直播和拋秧技術,勞動強度大大減輕,像老彭這樣的農民今年又紛紛回來種雙季稻了。①[1]()

發展設施農業,一個重要的功能在于增加復種指數,調節季節供應,但是我們在一些村莊里看到政府投資的溫室大棚在閑置,或者農民在棚里種植的依然是陸地蔬菜,設施沒有發揮作用。一些地區試圖通過產業結構調整,讓農民種植勞動力投入少的果樹、竹子等木本植物,應對勞動力的不足和增加農民的農業收入,結果發現,發展果樹、經濟林同樣需要青壯年勞動力,沒有必要的勞動投入和技術投入,農民難以實現增收的目標。

朱啟臻:沒有農民的土地(圖3)

耕地拋荒現象

耕地拋荒是農業收入過低導致的農業勞動力匱乏引起的直接后果之一。調查發現耕地拋荒現象或多或少存在著,部分村莊耕地拋荒現象嚴重,農業資源浪費突出。如我們調查的一個半山區村莊過去糧食產量是自給有余,除了自己吃飯外還有少量余糧可到市場交易。而今,該村除了少數貧困戶靠農業維持溫飽外,大多數農戶需要從市場購買糧食。有些農村的土地表面看來沒有撂荒,實際卻缺乏管理,農業產出微不足道,或把糧田改成了林地,有農民曾經和我們抱怨“樹都長到稻田里來了”。某村是生產柿子的大村,改革開放初期,全村柿子產量每年均在300萬斤以上,而今豐年的產量也難以超過80萬斤。

究竟有多少耕地拋荒了,依靠短時間的訪談很難掌握。各地政府都把沒有荒地作為政績來體現,我們在某縣調查,縣政府介紹該縣沒有耕地拋荒,鎮里、村里都說沒有耕地拋荒。結果我們入戶調查走訪的第一戶,就有荒地。下面是訪談時的一段對話。

“您家幾口人,有幾畝地?”

“我家共有7畝耕地,2畝田,5畝土。女兒都出嫁了,兩個兒子和兒媳婦都外出打工,我一個人在家種地,老伴幫助大兒子帶孫子?!?

“您今年多大年紀了,還能種這么多地嗎?”

“今年72歲了,身體不好,種不動了。

“只種了離家近的2畝水田,種的水稻和油菜。離家遠的是旱地,原來種玉米,現在顧不上了,已經荒了好幾年了?!?

“為什么不出租給別人種呢?”

“本來想轉給別人種,但離村里遠,不方便,沒人愿意種。只能荒著了,地里長的都是草?!?

村民反映說,村里的水田,離家近的地一般沒有撂荒現象,一是老人們珍惜土地,二是這些地產出較高,可以解決農戶的口糧問題。撂荒地較多的是那些離村莊遠,老年人耕種不方便或是沒有灌溉條件的旱地。盡管我們從各地的統計中難以獲得荒地的準確數據,但是我們從各地正面報道中對農村拋荒現象可以略見一斑。如“農民工返鄉創業,200畝荒地變糧田”,“承包5000畝荒地,成為種糧大戶”等等報道,充分說明了大量荒地存在是這些成績取得的前提。

多樣化農業難以為繼

重視多樣化農業資源的利用,包括多樣化商業資源,多樣化文化資源,多樣化社會資源,從而發揮農業的多種功能作用,發揮農村多功能作用,對農業可持續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在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我們不能機械照搬美國的現代農業模式,而是要從我國傳統農業中發現自己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應該看到美國的數量型規?;r業模式,不僅會造成自然生態失衡,也會導致經濟社會生態失衡。農產品同質化、大宗化、金融化,由此投機動機制造的農產品產量和價格的大起大落,使農產品產銷體系不斷處于紊亂狀態,極大地增加了市場不確定性,破壞了農產品的生產與消費的平衡。因此,多樣化農業就有了存在的價值。我們知道,中國的傳統農業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滿足自身需求的有效生產與消費模式,農民在自家的地里生產多種糧食、蔬菜,菜葉和糧食的麩皮、殘渣再做飼料養雞、養豬,這是一種小而全的多樣化體系。當然,這與今天提倡的多樣化農業不是一個含義,但是卻蘊含了多樣化農業的理念。我們看到,當今的農村隨著勞動力的銳減,農業產業單一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種植業越來越強調所謂專業化,分散的養殖在許多農村幾乎絕跡,農戶消費依賴市場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無疑增加了整個社會的農業風險。因此,充分利用地貌多樣、氣候多樣、生態多樣、物種多樣、民俗文化多樣,突出特色資源要素,發展地域性、多樣化的農業,可以合理利用資源,滿足消費者多樣化、個性化需求。這種多樣化的、化整為零的生產方式,是化解國際化風險的有效措施。然而,多樣化的農業需要高素質和足夠數量的農業勞動力來支持。

(選自朱啟臻、趙晨鳴主編《農民為什么離開土地》)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作者博客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亚洲有码中文字幕 | 日本精品视频中文 | 日本亚洲欧洲无免费码在线 | 欧美精品中文字幕第九在线 | 在线国产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