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依然回到農村老家,陪父母一起過年。
期間,走親戚,或親戚、朋友、老鄉來訪。大多想和我聊聊當下經濟社會的事,當此下行壓力之下,會是什么走向。
記得是在除夕的前一天,我的一位老鄉給我打電話,沒有什么事,就是發發牢騷、吐吐怨氣,順便也就問問未來怎么辦。他是一位建筑包工頭,已經在城市打拼三十年了。他說,在外面做建筑的確有些難,找活難,找到活了找勞動力難,活干完了討薪又難,但怎么難也沒有現在這么難,快過年了,農民工的工資依然沒多少著落。他說,手底下幾百號人,一般只能給個幾千元錢打發一下。農民工們很有怨言,一年到頭拿這么點錢,覺得怎么過年呢。可他有什么辦法,老板不給他錢,他也“生”不出錢。
讓我記憶猶新的是,不少親戚、老鄉今年過年回來得比較早。幾乎同樣的問題就是,不少廠子已經關門了,不知道今年還有沒有活兒干。
就在前日,一位在城里開出租車的老鄉有些茫然、糾結,他說,現在反腐也好,改革也好,動作都是挺大的,老百姓也看好、也叫好。但是好像就缺了那么一點“實際”的東西。
說這話時,我起初還沒聽清,他又解釋了一下,就是這個“實際”。
他說,在現在的狀態下,有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受到了沖擊,比如官員不再那么囂張,至少明里是不敢了;再比如某些行業,過來依靠官商或腐敗、奢侈的,也失勢了。應該說,“破”的已經進入到了一個階段。
那么問題在于,“立”的怎么“立”,對于廣大普通老百姓來說,應該得到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實惠在哪里?“實際”的東西在哪里?是不斷上漲的工資收入,還是買得起的房子,亦或是不用操心糾結的小孩讀書和醫院看病,還是讓人安心、放心的養老金,以及安全、放心的投資理財。
一番話還真是說得我一時無語,沒有想到他會糾結于這兩個字,“實際”。
自古以來,中國人最講實用主義。即使是宗教信仰,并不一定是信仰,而是最終追求“實際”,給我個官當,給我點財發,給我生個兒子,給我求個桃花運。
這也在提醒我們,這些年出臺了很多很好的改革舉措和政策措施,美好的藍圖已經繪就,局面已經拉開,問題在于,怎么落地,怎么變成人民的獲得感,怎么變成人民實實在在享有的成果,誰來落實,誰來保證不走樣、不變形,這應該是新的一年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碧翰烽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