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一些地方的城鄉中小學校出現兩種相反的現象。一方面是農村一些中小學校在校生人數急劇減少,班數變少,學生人數萎縮;一方面是大量農村學生涌進城鎮,城鎮出現學生人數很多的巨型學校和巨型班級。
有人將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歸咎于近些年來國家實施的“撤點并校”的政策,將大部分村莊小學撤并到鄉鎮或縣城,將大部分鄉鎮中學撤并到縣城的原因造成的。認為“撤點并校”負面作用多多,將農村學生轉移到鄉鎮、縣城,表面上使農村學生享受到了更為優質的教育資源,實際上增加了農村學生的上學成本。到鄉鎮、縣城上學,更多時候是農村學生和家長不得已的選擇。
“撤點并校”真的錯了嗎?這要看農村學生為什么進城?是因為村里沒有了學校可上,還是其它的原因。據了解,在河南的一些農村地方,一些村中的學校校舍建的也不錯,師資也是公派的老師,上學不用交學費,但是,學生的人數卻年年減少。這些離開農村小學的學生有兩個去處,一部分是跟打工父母進城上了公辦學校,另一部分進城上了民辦學校。
家長認為,讓孩子跟著打工的自己進城上學,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能讓孩子跟在身邊就盡量做到。不能和孩子一起,就上孩子上家鄉當地城市的民辦學校,民辦學校管理先進,教學水平也高,更讓家長放心。進城上公辦或民辦學校會多支出一些費用,但現在已不是十幾個前,農民生活水平提高,收入提高,認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多花些錢沒有什么。
這樣導致許多農村小學學生減少,出現老師比學生多的現象,一個學校十幾個老師和十幾個學生不是什么希罕的事情。
現在中國進入城鎮化的快速階段,農村學校學生減少是社會發展的一個趨勢,是趨勢就要順應,而不逆之。
愿意上農村小學校的學生少了,不“撤點并校”行嗎?那是國家資財的浪費,“撤點并校”有錯嗎?
有報道說,2012年,針對撤點并校產生的問題,國務院出臺規定,叫停盲目的撤掉并校,要求恢復重建鄉村校,要在撤并校時聽取居民意見。對,國務院出臺規定,叫停的是“盲目的撤掉并校”!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撤點并校”政策沒有錯,只是被一些地方過度的解讀或濫用。教育部承認,在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過程中,有的地方在工作中存在簡單化和“一刀切”情況,脫離當地實際,撤銷了一些交通不便地區的小學和教學點,造成新的上學難;有的地方盲目追求調整的速度,造成一些學校大班額現象嚴重,教學質量和師生安全難以保證;有的地方寄宿制學校建設滯后,學生食宿條件較差,生活費用超出當地群眾的承受能力,增加了農民負擔;有的地方對布局調整后的學校處置不善,造成原有教育資源的浪費和流失等。
但是,政策實施中的不和諧情況的出現,絲毫不能減弱“撤點并校”符合城鎮化趨的本質!
有專家指出:撤點并校也并未就此終結,結合地方實際,未來必要且合理的撤點并校同樣理應被支持。 需要格外強調的是,農村學校布局結構調整本應被理解為是一項事關農村教育生存和發展全局的核心公共政策,片面的詬病或無根的贊譽都無助于鄉村教育的理性善治。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小桔燈微信公眾平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