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被落下了?就是那些鄉村里被遺落在角落的孩子。
1、鄉村孩子的風險因子
問:從你過往的調研經驗看,鄉村的孩子到底面臨哪些風險?貧困對他們的影響具體表現在哪兒?
盧邁: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在村一級能夠看到非常多的風險情況。
第一就是留守,這是中國的特殊情況。
第二是單親,父母離異不一定有手續,結婚時可能手續就不全,最后導致的事實是孩子和爺爺奶奶過,這樣的孩子比例挺高。我的同事在青海樂都一個示范型山村幼兒園看到,一個班里有一半的孩子是單親家庭,全國統計中單親比例也是9%以上。
第三就是冷漠,爺爺奶奶不知道怎么帶孩子,自然放養,缺少情感交流,村里玩伴數量也在減少。在一些深度貧困縣,酗酒、吸毒這些社會問題都已侵入基層,深入村民家中。哈佛大學有一項研究,一個人如果有9個這樣的風險因子,就幾乎會重蹈父輩的覆轍。
問:脫貧有很多種方式,但你一直強調從兒童入手。為什么?這樣做的社會效益體現在哪?
盧邁:這是很多理論都證明了的,是腦科學、心理學、社會學、經濟學等學科研究證明過的。
人力資本投資很重要,投資早期最重要。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詹姆斯·赫克曼(James Heckman)教授就認為,為弱勢兒童早期創造有利的學習生活條件的“預分配”策略,比后期的彌補和“再分配”策略更符合成本效益原則。能力會產生能力(skills beget skills),越早干預,產生的能力越能延續。
人力資本投資越早越好
我們國家做了很大努力,對教育高度重視。
在云南怒江,政府把不識字、輟學了的成年人,想盡辦法通過各種方式找回來,真的是一個都不能少,讓他們補習、上識字班。現在的中等職業教育都免學費,有1500萬學生。
但除了少部分中職生,尤其是大城市里的中職生考試成績不錯外,絕大部分中職生的平均成績按百分數算只有40分。
如果等到這些人成年了再去補習,等到上中職了再給他們免學費,甚至給生活補助讓他們結業上高中,不如把這個過程前移。
早期的人力資本投入不僅體現在是智力發育上,更關系到低收入人口如何沿著社會的階梯往上升、向上流動,也關系到這些群體一生的福祉,包括他們的生活習慣和身體健康。
文化程度高的人,對自己會比較愛惜,文化程度低的人、收入低的人,有時反而會覺得無所謂。
2、中國做兒童早期發展有獨特優勢
問:當初您在探索進行兒童早期發展干預時,有國際經驗可以借鑒嗎?
盧邁:美國在上世紀60年代啟動的開端計劃(Head Start),是美國聯邦政府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早期兒童發展項目,其背景就是美國上世紀60~70年代,社會收入差距在擴大。
這個計劃主要關注3至4歲兒童的發展,為窮人家的孩子提供學前教育補助。現在福特基金會的會長,就是第一批“開端計劃”的受益者。
美國的“開端計劃”的成功個案很多,但整體評估顯示,這個項目小范圍做是很成功的,到全國推開時就不行了。一個重要原因是,雖然孩子們在幼兒園接受教育,但到小學后,社區、校園的環境變化對他們的成長會有影響。
比如一個孩子上完幼兒園,回到一個低收入社區,暴力、毒品問題頻發,會影響孩子成長。所以只在早期投入還不夠,一定要持續營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成長中知識信息的獲取,會在大腦功能構建的過程中根植,潛移默化地變成一種行為方式和認知水平。但這種能力,是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
問:會擔心中國的孩子重蹈這樣的覆轍嗎?
盧邁:我們一直在跟蹤山村幼兒園出來的孩子的表現。
從效果來看,學習成績是穩定的,大部分人符合能力增強的趨勢。越學,越愿意學,不像以前,沒有接受過學前教育,連普通話都聽不懂,上學完全是懵懂的。
基金會這10年試點證明了一點,學前教育的影響是可持續的。這得益于中國整體的社會環境和學校環境穩定,當然我們也看到有些小學,尤其是村小,也有教學水平不高、影響孩子學習成績的現象,但整體上還是穩定的。
山村幼兒園受益兒童小學成績優于未接受學前教育的兒童
相較于許多其他國家,中國開展兒童早期發展工作有很明顯的優勢,比如宏觀經濟穩定、政府執行力強等等。
我們現在是中高等收入國家,收入還沒有達到高水平,一些貧困地方連中等收入都沒有達到,但整體上中國社會環境相對穩定,教學秩序良好,政府有很明確的教育均等化要求和定期的培訓和檢查,這對孩子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
學前教育的短板如果補上,它的效果是可持續的。
3、城鄉孩子的差距在擴大
問:2015年,基金會啟動了“慧育中國:山村入戶早教”計劃,針對貧困地區0~3歲兒童做入戶的育嬰輔導。從山村幼兒園到慧育中國,你對兒童早期發展的認識經歷了什么變化?
盧邁:關于大腦發育的研究國際上早就有了,但上個世紀90年代才進入中國。2011年,我們請了一些國際專家到青海樂都去,其中包括現在巴西社會發展部的部長、還有世界銀行的專家。
他們在看項目的時候,給我們介紹了關于早期大腦發育的過程和早期干預的重要性,那個圖往那一放,我們才看到人大腦的1000億個神經元,知道了對于大腦發育而言,是越早干預越重要。
不同月齡兒童大腦可塑性和干預成本
上世紀70年代時,大家都相信自然成長,認為大腦發育也好、對外界的理解認知也好,是一個自然過程。但隨著對大腦認識越來越深刻,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我們慢慢轉成了精心培養的模式。
富人家庭會拿出很多的時間和金錢培養孩子,從小教孩子各種技能。所以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這幾代聰明得多,他們的邏輯推理、語言表達能力是很強的。
誰被落下了?就是那些鄉村里被遺落在角落的孩子。
現在城鄉孩子的差距,可能比我們10年前測試時還要大。
問:這些孩子,對于中國未來的人力資本發展有多重要?
盧邁:他們的狀況,可能決定著我們整個社會的發展。
現在我們邁向老齡化社會了,這決定了以后所有勞動者們都要提高自己的勞動生產率,這對他們的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后每一個勞動者可能要多養一個人。
但如果勞動力里還有20%~30%的人只是簡單勞力,情感發育等方面還有問題,這對中國未來的人力資本影響很大的。
美國后來想了很多補救措施,包括90年代開展了早期開端計劃等,都有點晚了。
當然解決這些問題,只靠早期干預是不夠的。城鎮化政策、戶籍政策等都需要改革,解決流動人口的教育問題是大事。
但只要是村里還有孩子,不管占比是30%、20%、10%,對于中國來講都是一個很大的事情。
作者系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三聯生活周刊》2020年第5-6期(原題為“現在城鄉孩子的差距,可能比十年前還大”)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