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回鄉,天南海北外出打工的農民親戚聚在一處,商量掙回來的錢咋用。除一兩家要買房子、供孩子讀大學,其余的都不急著消費。
“城里人炒股票、買理財,咱沒那閑工夫,也沒文化,搞不定。”有人自嘲。當建筑工、司機、廚師的兄弟子侄們,商量來商量去,還是把錢存銀行。有人嫌存款利息太低,打算把錢交給族中長者,在四鄉八鄰“放賬”。
這場景令人感嘆。如今,城市中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已充分市場化,五花八門、各顯神通,讓百姓獲得財產性收入有了更多渠道,人們的閑錢也變成支持經濟發展的金融活水。而廣大農村居民仍停留在靠個人信譽、通過借貸孳息的“原始”金融階段,收益不高,風險卻不小。
我國金融業整體上發展很快,農村金融服務卻沒跟上趟。春節前,有媒體報道農民工帶現金返鄉的新聞,追蹤發現,他們之所以不愿把錢存銀行,是因為很多銀行仍在收異地存取款的手續費,并且基層網點節前現金不足,存款易、取款難。存取款這一基本業務尚且“磕磕絆絆”,其他涉農金融服務更不給力: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支付匯兌不便捷,在養老金發放日,客戶不得不排起長隊;保險、證券、理財、代理繳費等功能薄弱,難以滿足農民的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
金融活,“三農”的“任督二脈”才暢通,從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角度考量,農村金融這個短板須及早補齊。另一方面,深耕農村市場,也是金融業自身轉型升級的客觀需要。去年10月起,對商業銀行和農村合作金融機構等不再設置存款利率上限,就以息差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村金融機構而言,利率市場化對其在風險管理、資產定價水平、中間業務發展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把方便、實用的金融服務送到鄉村,需要金融行業轉變觀念。曾經,農村被視為金融業發展的貧瘠之地,各機構紛紛逃離。時過境遷,現在的農村金融市場已是潛能可觀的一片藍海:農村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帶來的龐大儲蓄規模、農業產業升級帶動的巨額資金需求、農村土地流轉催生的資產格局重組等,處處孕育著金融業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業應充分認識到服務“三農”與自身發展的緊密關系,那些潛心拓荒者,將來必定“蛙滿塘、谷滿倉”。金融機構應把握好“與之取之”的輕重緩急,不急功近利,改掉亂收費、霸王條款等壞毛病,并充分利用現代遠程通信技術、智能化解決方案,降低運營成本,把金融服務的觸角延伸到村村寨寨。
把方便、實用的金融服務送到鄉村,需要不斷創新服務。近兩年,由人民銀行主導的“農村金融服務站”試點,就是在鄉村超市、小賣鋪擺上幾臺POS機,辦理2000元以下的小額取款、現金匯款、新農合與新農保交費,小額貸款放款、還款和繳交電費等業務,“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樣的試點應該加速推廣。很多農村已經開通了寬帶,用手機上網的農民也不少,這為金融業通過無形渠道開拓有形市場提供了便利。2015年以來,京東等電商紛紛搶駐農村市場,推動地方金融機構下鄉開展電子銀行業務。銀行業自身也應不吝投入,主動作為。要是點點鼠標就搞得定,誰愿意揣著現金提心吊膽地擠火車呢?
金融下鄉,有一點要特別引起重視。從以往教訓看,保險營銷誤導、傳銷等行徑,都是在城市人人喊打后便轉戰農村,禍害農民。眼下農民對金融服務如饑似渴,要防止那些披著“理財”外衣的非法集資、金融詐騙等行徑下鄉。監管機構必須切實負起責任,正規金融機構也要以“保護好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態度,多多開展金融知識普及等公益活動。
人勤春早,正是耕耘好時節。都加把勁兒,讓農村這片金融沃土開出繁花、結下碩果!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年02月22日18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