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段子,每到過年的時候就會流傳:各大部委格子間里的小李、小張、小王、小趙踏上回鄉路,搖身一變成了李處、張局、王廳、趙司;而寫字樓里的琳達、瑪麗、薇薇安、喬治擠上火車回鄉,變成的卻是桂芳、翠花、秀蘭、大強。雖然表達有些夸張,卻折射出真實的城鄉價值觀差別。
以往過年,誰家門前車多,迎來送往不斷,十有八九是干部還鄉。即便是機關里的普通辦事員,村里人也會去問候拜訪一下,“萬一將來能幫上忙呢!”若是一些級別較高的領導干部返鄉過年,當地干部更會當成重要任務安排接待。而在城市里靠服務業致富的,靠“互聯網 ”起家的,回鄉卻少有人問津。一位在外開餐館的兄弟,聚會場合被人說道最多的竟然是:“早點結婚生子,在外面瞎鼓搗什么時候是個頭”。
不過,這幾年,事情在起變化。公車不能私用了,人情不能踩過界了,規矩不能被忽略了,歸鄉干部從人情往來中跳脫出來?!豆珓諉T“安全”“干凈”過年指南》在朋友圈中的流傳,足見得清風正氣的傳播力量。被官本位吹起來的面子本來就該捅破,活在膨脹面子中的人累,被面子撐起來的社會也累。回歸親情團圓、安樂祥和的節日內涵,終究是一件大家都高興的事。
面子越比越浮夸,里子越揣越實在,但對于老鄉來說,搞清楚職業的光榮、發展的前景,還在路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城市里如火如荼,在七姑八姨面前多少還是說不清楚。而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價值觀念,也借著過年的時候碰撞著。
回家過年,身體接入鄉土社會容易,從觀念上實現同鄉土社會的融通則難上加難。“另一個中國”的景象,正印證了城鄉之間的巨大落差,因為職業、視野、習慣不同所造成的觀念隔閡,如同深溝大壑。即便是一道年夜飯,對于菜品做法、生熟咸淡,一家人會有好幾種看法,更何況擇業、婚戀、工作這些受時代潮流和城鄉隔閡影響更大的方面?難怪每逢春節總會有人產生“年關焦慮”,總會有人抱怨回家在變難。有差距和隔閡并不可怕,關鍵是要去溝通和彌合。既要給農村帶去時代信息,也要捍衛鄉土的文化營養,這是共同富裕和脫貧攻堅的要求,亦是每個關心鄉土社會的人的責任。
治天下,以正風俗得賢才為本。這三年,追捧官員、互通款曲的舊俗因中央的鐵腕治理日漸消除,但紅白喜事鋪張攀比、麻將牌九橫行鄉里之類的問題依然多見,落后觀念和不良習氣冰凍三尺,風氣之刷新仍需更多努力。官本位、家族觀念的根子尚未拔除,而創業光榮、營商可敬的觀念同樣尚未在鄉土社會普及。關心鄉土,也應該從破除“難撐的面子”開始。惟有放棄那些已經被時代甩在身后的認識,才能打破認識上的封閉和滯后;惟有崇揚新的發展理念,鄉土社會才能獲得更多活力。
“杜鵑不啼,如之奈何?”有人答曰:“杜鵑不啼則殺之!”有人則曰:“杜鵑不啼則逗之啼。”也有人會說:“杜鵑不啼則待之啼?!睂Υ^念上的差別,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在“逗之”引導的同時自覺“待之”,恐怕才是城鄉社會共同走出為面子之累的正解。年快過完了,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卻剛開始,不要過年的時候才想起家人和老鄉?!傲硪粋€中國”,時時都在我們身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日報》(2016年02月22日05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