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部門證實了“上海女孩逃離江西農村”事件從頭至尾均為虛假內容,另一起引發了熱議的事件“回鄉不能上桌吃飯城里媳婦掀桌子”也被質疑為假新聞。《北京青年報》調查發現,這則新聞中的內容來源于一則網帖,而這則網帖最早發布于一家以農產品經營為目的的公眾號上,配圖早在4年前就已經在網上出現。(2月22日《北京青年報》)
春節以來,這兩張不存在的農村飯桌引發了關于城鄉婚戀、貧富、觀念等差距的全民大討論。先是“上海女逃離農村年夜飯桌”將批評的矛頭指向城里媳婦,再是“城里媳婦怒掀農村飯桌”將矛頭指向農村陋習。同時,兩個事件還巧妙地實現了“城鄉差距面前,各打五十大板”的效應:別只怪城里媳婦嫌棄農村,也該反思反思農村那些陳年陋習。
城鄉差距這個沉重的話題,宏大的社會敘事濃縮到了一張飯桌上。一個逃離,一個怒掀,出于營銷、炒作等目的虛構出來的兩個“來自城里的媳婦”用兩個極端的行為挑逗起了社會的敏感神經,虛構的人物、虛構的場景、虛構的行為讓公眾有了各種關于城鄉斷裂的正義想象和道德抒情,在想象與抒情中,我們往往會陷入這樣的認識里:即使事件是假的,但差距是真實存在的,所說的道理也是真實的。
不排除現實生活中真有農村飯菜會讓城里人產生生理上的厭惡感,但常態的行為是城里人即使對農村飯菜產生厭惡,也會表現出基本的尊重,即使對農村生活處處感覺不適,但也會將不適保留在內心深處,嘴里反而會說:挺好的。這是我所見到的城里媳婦到農村的表現。關于“不讓婦女上桌吃飯”的陋習,筆者和身邊一些人討論過,我得到了一致的答案:現在怎么可能還有這種陋習。據我調查了解,在我身邊,當家里來了客人或家里置辦宴席時,農村媳婦們會自覺地到廚房吃飯,這不僅不是什么陋習,反而是農村人約定俗成的規矩,以顯示對客人的尊重。
民以食為天,試圖從飯桌上窺見城鄉差距自然是一個較好的切入點。但是按照農村的待客習俗來說,當有外人到來,當許久未回家的子女回家,尤其是帶著城里的媳婦、準兒媳到來,往往會把最好的食物拿出來招待,此時絕大多數的農村飯桌絕不會像兩則事件中那樣隨意。在這種情況下,飯桌已經不是日常生活場景和原生態的飯桌,而是賦予了社會交往和期待團圓的意義。讀不懂飯桌背后的這種意義和期待,何嘗不是對農村的不理解和陌生呢?何嘗不是對人之常情的漠視與陌生呢?何嘗不是觀念層面上的城鄉差距呢?在這樣的陌生之下,談宏大的城鄉差距,也就無異于天方夜譚了。
農村飯桌窺不見城鄉差距,農村的飯桌反而彌補著城鄉之間的裂痕,溫暖著來自城鄉兩個不同場域的人心。而飯桌之外,我們注視不到的角落,破舊的小學校、低矮的住房、簡陋的醫務室是最真實的差距;當你駕駛的車駛入鄉村道路時感受到的顛簸是最真實的差距;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生活場景是最真實的差距。此外,當我們千辛萬苦走出了農村、跳出了農門,融入城市而逐漸淡忘農村時,我們何嘗不是對農村的背叛與逃離呢?而這種逃離與背叛恰恰是對城鄉差距的最好的但又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視的注腳。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紅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