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筆者和肇東等地農民朋友聊天時,感到他們普遍存在著這樣的困惑:“知道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但不種玉米種什么?”筆者以為,要想打開農民朋友的問號,下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這盤棋,僅僅依靠農民的“主觀能動性”還不夠,政府應該用好自己的“手”,政府的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幫助支持農民朋友從根深蒂固的“玉米依賴”中走出來,往高效作物、綠色食品、有市場需要上調。
節氣已近驚蟄,土地解凍,春雷始鳴。又到了謀劃準備春耕的時節。面對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緊迫繁重的任務,各級政府部門和領導,需以“坐不住、等不起”的工作狀態,主動深入農民家里調研指導,共同謀劃好“種什么,怎么種,賣給誰”等問題,回應農民關切,解決農民難題,給農民吃上定心丸。
政府要用好自己的手,必須管好自己的手,切忌“大手一揮”,下行政命令,搞一刀切。在這方面,很多地方嘗過苦頭,有過教訓。
政府用好自己的手,首先應該把農業政策送到千萬農戶手中。政策是指揮棒,是一切工作的前提。現在很多農民對國家的農業政策還不是很了解,對種植結構調整還在觀望和疑慮。做好種植結構調整工作,必須把我省農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和內在動因正在發生變化講清楚,把收儲政策調整、農民增收難度增大等階段性特征說明白,把早改早主動、早改早受益的道理談透徹。
政府用好自己的手,應該把科技培訓送到千萬農戶手中。對種了幾十年玉米的農民來說,無論是改水稻、大豆雜糧還是改草蓿和果蔬,都是新嘗試。雖然都是農業種植,但種植的方法方式千差萬別。種植結構調整,必須科技先行。利用春耕前的寶貴時間,政府應組織專家、農業科技人員對農民進行培訓和科技推廣,幫助農民算明白收入賬。讓他們把技術掌握在手上,對增收的憧憬埋在心里。
政府用好自己的手,應該把市場信息送到千萬農戶手中。種植結構調整,必須以市場為導向,為賣而種,為用而種。但對于廣大分散的單一的農民來說,其掌握的市場信息大多是碎片化的。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把分析整理后準確的國際國內市場信息,交到農民手中,讓他們自由選擇,宜瓜則瓜,宜豆則豆,發展創意農業也行,旅游觀光農業也行,適地適作,把選擇權和主動權交給農民自己。
政府用好自己的手,還要把典型經驗送到千萬農戶手中。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也是新鮮事物,典型經驗十分重要。特別是對于農民來說,身邊的典型,最可信也最有說服力,一個典型經驗,勝過說上千遍萬遍。政府部門要善于發現發掘典型經驗,把榜樣送到農民身邊,做到富裕一個、成功一個,帶動一批,形成可復制的樣本。
農民的習慣、思路要改,同樣,各級政府和廣大干部、特別是涉農部門和干部,習慣和思路也要改。要研究新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新特點,研究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新思路新辦法。胸懷全局,處理好整體與局部、長遠與當前、增產與增收、調整與穩定的關系。和農民手挽手,共同打好農業種植結構調整主動仗,為再奪農業豐收,農民持續增收奠定基礎。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黑龍江日報2016年03月01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