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理而言,“詩歌是凈化人們心靈的語言,而詩人便是人們心靈的救贖者。”不過,有著詩人、副縣長雙重身份的黃照良,心靈非但沒有得以凈化,而且,他在喜歡作詩的同時,更對權力上癮,更喜歡以權斂財。在任副縣長的8年里,先后為約20人謀取利益,與他人共同受賄34萬元,單獨受賄共計人民幣344.58萬元,美元1萬元,港幣10萬元。(3月24日,檢察日報)
從古至今,都不乏一些詩人和官員集于一身的歷史名人,但是這些人中有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的,當然也有一些利欲熏心、唯利是圖的。陶淵明、蘇軾等一些詩人就是清正廉明、淡泊名利的代表,但是秦儈與和珅等人也就成了反面角色了。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些人的詩卻也是鳳毛麟角了。所以,詩與心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的。
詩情畫意固然美好,但是在詩情畫意的背后,卻有一顆骯臟糟粕的心,那么這些詩也就顯得是一文不值了。可能有些人會說,只要是好詩,還是會有人去讀的,但是筆者想問,現在還有多少人知道秦儈與和珅寫的都是什么詩?還不是都記住岳飛的《滿江紅》?
那這些腐敗之人為何又要寫這些東西呢?為的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為了能夠流芳千古。但是當一個人對一個國家和人民作出可恥的事情之后,那么也就不是什么流芳千古了,而是變成了遺臭萬年。秦儈與和珅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只會讓萬人唾棄,并不會有什么流芳千古。
這些也就從側面印證了,不管是哪朝哪代的人民,最關心的還是人民利益和國家利益。當自身利益和國家利益受到威脅的時候,什么詩情畫意都顯得不再那么重要了,而是變得讓人感到羞恥,頂多也就是惋惜而已。由此可見,即便是再美的詩,也不能夠掩蓋那顆骯臟的心。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