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調研中發現,大多數村民被問到是否認為自己過上了“小康生活”時,其表現出的認同感并不太高,尷尬的笑容后面帶著“不知所措”的無奈,似乎被突然告知“眼前之所見正是其素來之憧憬”。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十三五”期間我國要完成的目標,更是黨和政府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
鄧小平同志說過:“所謂小康社會,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當前脫貧攻堅的目標“兩不愁三保障”(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安全有保障)也是一個相對較低的標準。從這個層次上來講,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確實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對于農民而言,什么是小康呢?在全國農民心中,小康是吹響了幾十年的號角,幾十年來不斷敲擊著每個農民的心坎。“小康”概念在全社會的樹立,意味著一個美好的未來在向人們招手,其對于農民的激勵可謂巨大,它使得無數的人們從對未來的憧憬與想象轉為了辛勤的勞動。
然而,幾十年過去,和較少中國市民認同自己是中產階層相似,認同自己達到了小康生活水平的農民比例也非常低。緣何如此?有人說是中國人性格含蓄低調,即使達到中等收入甚至高收入水平,依然會說自己處于中下層或下層。也有人說是目前的社會保障水平較低,使一些人沒有中產階層的生活狀態和安全感。這些解釋或許有一定道理,但不容忽視的是,老鄉們心中對于“小康”的期許是比較高的:要在衣食住行不用愁的基礎上,買更大的房、換更好的車、存更多的錢。
這種期望是在與更高生活水平群體的比較中產生的,其往往會給農民帶來不滿足感和焦慮心態:總覺得還未達到理想的小康狀態。農村生活水平處于中、下的農民,不認為自身小康的感覺是在與較高生活水平的農民比較中產生的;農村生活水平處于中等偏上乃至較高水平的農民,其對于“小康”的不認同則是與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比較當中產生的。小康是介于富裕和溫飽之間的狀態,而村民心里對于小康的認同則很大程度上是來自于和別人的比較,一比發現差距很大,就自然不覺得自己能算是達到“小康”了。“小康”的本質意義在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中逐漸散去,這不由得讓人憂慮。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評價小康是否達到除了要看一系列的數字指標,也要看老鄉們是否發自內心地認同。喊了幾十年的小康,過幾年就要全面建成了,要是這個“小康”不被老鄉們承認,到2020年宣布建成的時候,農民心里落差大,那將是一個大問題。
沒有“老鄉”認同的“全面小康”何以成為中國夢的基石?
鄉村自身現代性的夢幻早已在百年追尋中破滅,似乎近在咫尺的“農村小康之夢”能否穩步實現?特別是這種實現能否得到農民發自內心的認可?這是當前的重要問題,亟待我們去思考。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本科生,農村區域發展專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