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基,曾是甘肅農村常用的建筑材料,過去普遍用于蓋房、砌墻、盤炕、壘圈、搭棚、箍窯等,用途十分廣泛。除了經濟實惠外,還冬暖夏涼,特受百姓歡迎。而且,“打胡基”曾是甘肅男人們的生存技巧,是男人成為頂梁柱的必修課!
隨著社會變革,磚塊、水泥板、復合材料等漸漸取代了胡基,高樓大廈、小層樓、磚瓦房等不再使用胡基,這個曾經古老的、重要的傳統工藝,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消失在我們的生活中。
(打好的胡基小間隔壘起來,易于晾曬)
胡基起源于何時,已無細考。那些千年古剎,久遠的廟宇,古老的宮墻、牌樓、寨墻里,到處都能看到胡基的身影,它在中國的建筑史上,是文明的開端,是大創舉和偉大發明,誕生于先秦,沒落于二十一世紀,曾深深惠澤百姓生活,卻無聲無息地在漠視中消逝!
但是,胡基本身擁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比起磚塊要厚重,比起石板要接地氣,比起復合材料要環保,比起高樓大廈、粉刷墻和涂料,更有生命感和親切感!它與自然相得益彰,與土地共存,與空氣同呼吸,它不需要烘燒,不需要煅造,不需要死亡,不會成為垃圾,不會污染環境,不會將我們與土地隔離…
(打胡基已成為一種歷史體驗)
深信有一天,等我們發現,等我們恍悟,它,依然會發揮更巨大的作用!
(陳列博物館的打胡基泥塑)
胡基,又叫土坯,是一門古老的傳統工藝,也是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即在青石板上,用特制的木模框,填上濕黃黏土,用柱子捶實,制成四邊棱角分明,兩面光平的土塊,曬干后,即可做建筑的主體材料:砌墻、盤炕、泥爐灶,用途十分廣泛,是過去黃土地上的人們搞建筑必不可少的東西。打胡基是一個技術活,有的人會打,不會摞,往往摞起便倒塌,我年輕時就曾出過這洋相、受過這樣的挫折。
(以上為打胡基基本過程)
胡基的誕生緣于過去燒磚不容易,煤炭缺,往往用麥秸燒。而麥秸是牲口的口糧,拿不出多少去燒磚。因此,在那個磚塊十分珍稀的年代,胡基簡直成了人們搞建設的必備物資。
如今,胡基早已退出了建材行列,結束了它的歷史使命,并淡出了人們的記憶。屈指一數有二十多年我再沒有打過胡基了,但每回憶起年輕時打胡基的苦樂歲月,仍然十分留戀那個初學的薄技。每當此時,就懷念起外國人咋舌稱贊中國人都能把土立起來的那段光輝歲月。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口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