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車改革實施以來,“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式走馬觀花的下鄉走訪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各地開展政府購買服務或集中調配車輛的形式,提高了公車的利用率。但記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訪時發現,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新華網“中國網事”2016年5月29日)
公車改革叫嚷了幾年,如今終于塵埃落定,本以為可以清凈心神不再看公車惹禍,無奈問題接踵而至。本來,公車改革之目的在于減少三公經費開支,厘清公共資產,斬斷特權思想,遏制超標配車等腐敗行為發生。一件利好的事,在實施中卻成了部分領導干部不下鄉、少下鄉偷奸耍滑的借口,實在令人汗顏。
的確,公車沒了確實影響公務出行。但是,公車改革不意味著干部自掏腰包下基層,車補的目的就是解決這個矛盾。以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借口不下鄉、少下鄉,其實是官本位思維沒有轉變的表現,是公車改革政策誤解的表現,是群眾觀念薄弱、“庸、懶、散、浮、拖”狀況突出的表現,必須敲警鐘提神醒腦。
當然,有些地方公車改革調查研究預判不足,出現公車配備搞一刀切,使部分特殊單位沒有公車不便業務開展,公車配置申請門檻設置高,容易出不容易進,惡化了部門關系,下級部門有些怨言怨語在所難免;有些地方公車改革雷聲大雨點小,領導重視不足,后續接力措施落實不嚴,于是出現了老舊公車高調封存拍賣,車補卻推三阻四遲遲不兌現等情況,必然也會出現一些怨言怨語。凡此種種,說到底都是階段性存在的矛盾,是可以通過溝通協調解決的可控矛盾,不能夸大成為公車改革帶來的弊端或后遺癥。
回溯歷史,30余年前經濟社會發展比較落后時,有些地方有些部門處在交通基本靠走、通訊基本靠吼的階段,在當時公車絕對是奢侈品。那時,沒有干部抱怨下鄉不易下鄉難,干群關系出奇地和諧融洽。當經濟社會發展趨于良好,各地各部門爭相配公車后,下鄉走馬觀花的干部多了,干群距離疏遠了,老百姓戲謔地把領導干部下鄉形容為“圍著輪子轉,隔著玻璃看”。
所以,公車改革勢在必行,潮流已無法扭轉,還抱著坐回舒適公車夢的領導干部,到了該醒悟的時候了。拿著沒有公車的名義當不下鄉的擋箭牌,于理不通于情更不合。當然,公車主管部門也要拿出誠意,制定科學可行的方案,解決好特殊部門公車配備問題和合理公車補貼問題,從源頭斬斷借口,公車改革才能暢通無阻一路綠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