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湖南、河南、山西等地采訪時發現,個別地方干部抱怨申請不到公車,或車補不到位等,出現了“沒公車不愿下鄉”“盡量少下鄉”的情況。 (新華網>2016年05月28日來源: 新華社)
公車改革是黨在十八大以后下定決心實施的一場“屁股下的改革”,絕大多數地方在公車改革規定時間前已經實施公車改革了,其他地方單位按要求將在規定動作內完成,車改,車改完成后將達到公務用車數量減少、從事車駕人員相應減少、政府支出減少的預想效果,利國又利民。
但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完美,從已完成車改部門調查發現,暴露出一些問題和現象,或將影響到干群關系:車改后各級政府工作部門的車輛,能保留下來的十分有限,其他車輛按規定“刀槍入庫,馬放南山”,或被拍賣,或被調劑走了,要下鄉就要用車,用車如果走審批渠道時間較長,“縣里有車不能用,鄉鎮有車不能調”,這種情況下,有些干部干脆就不跑審批程序了,無論是調研還是業務工作,最簡便的方法就是打個電話“搞定”;車改后,一些干部將“車補”當福利看待,“能省下幾個盡量剩下幾個”,能不去下鄉盡量不去下鄉;有的干部圖個方便,習慣于公車下鄉,如果坐客車、拼車去,途中還要轉車、下鄉回城比較麻煩,不少干部難免“沒公車不愿下鄉”“下次換別人去”的情緒;有的干部會開車、買了私家車,他們一個月油費要用去1000余元,而車補只有500元,自己貼500元,這部分人干部選擇“能不用就不用”,一些需要下鄉進行的現場調研、督察就選擇不去了。
透過現象看本質,干部出現這些不愿意下鄉現象的背后,其主要原因集中在干部產生惰性思維、車補不到位、車輛申請困難和缺少租車平臺等方面。
干部不愿意下鄉,由此產生下鄉次數少或不愿意下鄉現象,他們接觸基層干部群眾的絕對時間和接觸面將大幅減少,民生政策在基層的兌現落實,基層干部隊伍管理,基層群眾疾苦,基層工作指導基本靠電話溝通。干部如果長期不到基層,又沒有向基層群眾公布電話號碼,特別是山區群眾又不熟悉網絡應用,而鄉村干部有時又講不太明白,基層群眾不可能有“大煩小事”都去縣區里找干部咨詢反應,群眾辦事成本增加,造成基層群眾有話難講,說得直白點,黨群干群關系漸漸地也就疏遠了。
我們國家的執政基礎,就是血濃于水的黨群干群關系,如果部門干部主動疏遠了群眾,不愿意深入群眾中,也必然被群眾疏遠,其各種后果十分嚴重,這將是個十分危險的信號。
要改變干部領著車補,反而不愿意下鄉,疏遠干群關系這種怪象,筆者認為,一是要加強干部教育,不能把車補被當成一種新福利,該下鄉必須下鄉;二是地方政府組建租車平臺或者采取社會購買方式,對干部下鄉提供便利;三是采取提前預報、單位申請、縣級相關部門審核方式,為干部下鄉用車縮短審批時間;四是嚴格落實差旅費管理辦法,提高干部下鄉的積極性,杜絕假公濟私現象,防止干部間新的不平等和攀比行為;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對干部該下鄉調研、檢查、督促、指導而未下鄉的,應在干部考核、績效考核、晉職晉級等方面給予懲罰,倒逼干部強化思想政治建設,主動深入群眾為民服務,加強和改善黨群干群關系,著力鞏固黨的執政之基。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