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近日公布了今年第一批國家級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據了解,公布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不良記錄“黑名單”,是安全生產誠信建設、提升安全生產工作效能的基礎保障。納入“黑名單”的企業會被推送至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相關部門將對其開展聯合懲戒。(7月24日 新華網)
安全,是人們長掛耳邊的話語,出門在外,父母再三叮囑的首先是安全,在各企業、政府單位必然也會把安全的提倡放在第一位,那為何近年來安全事故頻發呢?因為,有企業單位的疏忽、大意、賺取黑心錢;有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不作為,安全檢查只是一個形式,缺乏實質,導致了這些安全事故的發生。
俗話說“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患于未然”,這一個千古不變的道理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知道,安全掌握在我們每個人自己的手里,一人安全背后是一個家庭的幸福;人人安全,企業才能興旺,社會才能和諧。如此多的事故和教訓發生,我們更應該反思,一個人在賺錢的同時要把安全放在首位,一個企業在賺取利益的同時也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而政府,黨和人民賦予你權力,更應該加強監督管理和責任落實,把企業安全責任和政府監督個人責任相連,家庭才會更幸福,企業才會久安、久盛,社會才會和諧。
在此次的“黑名單”當中,公開曝光的生產經營單位包括:遼寧連山鉬業集團興利礦業有限公司和河南省通許縣通安煙花爆竹有限公司兩家發生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企業,瞞報生產安全事故的唐山燕山電力設備檢修有限公司,以及山東省濰坊長興化工有限公司、四川省金路樹脂股份有限公司等6家存在其他嚴重違法違規行為的相關企業。本次的“黑名單”到底能夠喚醒還在對安全“大意”的企業,能不能換回這部分企業的良知,還得拭目以待。
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必須加強個人、企業負責人、政府責任人的三線相連,不僅要加強企業及個人的安全教育宣傳學習,提高安全技能,提高辨識“危墻”的能力。也要落實企業安全事故責任,同時要落實政府安全監管的實名制度,如出現安全事故,政府監管人員和企業負責人負有連帶責任,才能讓各項政策措施落實到位,才能讓監管得到真實落實,才能讓安全整治不會變成一個形式。
作者單位:三臺縣司法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