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9個月,本市共有28名局級干部違紀受到黨紀政紀處分,其中有18人是在9月受到處分的。(10月19日《京華時報》)
近期,北京市紀委通報了前三季度查處的干部違紀受處分情況,再一次為群眾交上一份完善的答卷,彰顯作為首都在反腐肅紀上的嚴正立場和堅決態度。值得注意的是,9月分受處分的局級干部是前8個月總和的1.8倍,這一數字的陡增是偶然的還是持續的“打虎拍蠅”到了一定階段所必然會呈現的結果?
不過,前8個月接受信訪舉報數量、立案數、黨政紀處分人數,均呈穩定增長。雖然在某個時間段內或某個行業、領域、地域、群體存在著腐敗違紀問題較集中較突出的情況,但從整個態勢上看,接案數、立案數、處分人數的增長態勢日趨穩定,已經到了臨界點,表明持續的反腐肅紀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各類頂風違紀問題的發生率在顯著下降。從各種因素來分析,可以預見,接案、立案、查案數量及處分違紀人數在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將呈現相對穩定的態勢,而此后,將會呈現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不管反腐持續深入猛烈到何種程度,腐敗和“四風”的存量極難真正消除殆盡,只能說是減少到最低存量最低限度。而要實現這一目的,就需堅持反腐力度不減、尺度不松、節奏不變,定期通報曝光各級各地違反黨紀黨規情況和立案查處情況,營造反腐肅紀的強烈氛圍。
對違紀案例進行通報曝光旨在起到警示教育、督促整改的目的。黨的十八大以來,從中紀委到省級及以下紀委,都將“按期通報”作為一項能有效推動正風肅紀的規定動作。事實上,這項規定動作所產生的廉政效應是持久而廣泛的。首先,借助于各級紀委官網、官微、APP等平臺,使得通報的宣傳效果最大化。畢竟,基于互聯網技術深入尋常百姓家,現在幾乎人人都有一部手機,能隨時隨地的瀏覽網頁、微博、微信。其次,群眾對腐敗和不正之風有著切身之痛,對反腐極為支持,而“按期通報”引發了群眾共鳴,是當之無愧的網絡正能量,已經贏得了數量極為可觀的粉絲。其三,通報曝光的廣泛影響對違紀者有著極為強大的震懾效果,也是對其它黨員干部的警示。
查處通報常態化應確保震懾效力不減。的確,“按期通報”彰顯出非凡的震懾效果,但這種震懾效應能否持久深入卻是個問題。一方面,對于有點政治覺悟和羞恥心的黨員干部,指名報姓的通報曝光,能使之面紅耳赤、背冒冷汗、深以為恥從而痛悔前非、整肅作風,使自身、班子和整個干部隊伍的精氣神都大為改善。另一方面,對于無知無畏、信仰不堅定、毫無組織觀念、頑劣不堪的黨員干部,一般性的通報曝光難以使其感到敬畏,甚至因為通報的常態化,反而讓一些頑劣官員習以為常、心存僥幸,不把通報曝光的警示當回事。應此,在將通報常態化的同時,也需確保震懾效力不減弱,要注重通報措詞、通報方式的創新,要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使通報效果最大化,產生廣泛而持久的警示效果,贏得公眾的廣泛支持和參與社會化監督的主動性,形成更加嚴密的監督網,促使形成讓黨員干部懂規矩、守規矩的清風正氣。
作者單位:三臺縣樂加鄉人民政府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