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末,我國實現了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絕對貧困歷史性消除。在擺脫絕對貧困或極端貧困之后,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全國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仍然不高,而且城鄉差距較大,低收入群體主要在農村。因此,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就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一項長期和重要的任務。
把農村社會救助納入鄉村振興戰略統籌謀劃
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是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思想和理念的集中體現,其根本目的是實現改革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群眾共享。社會救助工作要從鄉村振興的五大任務角度來統籌謀劃。
第一,社會救助助力產業興旺。社會救助中的一些專項救助如教育救助、就業救助可以提升鄉村產業發展水平,基本生活救助、臨時救助、留守人口的服務也可為產業發展解除后顧之憂。第二,社會救助服務應該是鄉村宜居生活的重要方面。要加強農村社區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提升農村失能半失能老人、殘疾人基本服務的可及性,還要加大欠發達地區普惠性學前教育服務的覆蓋面,繼續完善危房改造等住房救助政策,推進鄉村生活宜居化。第三,需要發揮和弘揚鄉村扶貧濟困、孝老慈善等傳統文化的作用,支持各地建設幸福大院等社區互助項目,建設文明鄉風。第四,社會救助涉及百姓切身利益,要把社會救助資源和服務的充分性、公平性和有效供給作為鄉村治理的重要考核內容和指標。第五,生活富裕是鄉村振興的根本要求,也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根本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但農村一些困難群體無法依靠自身工作獲得足夠的收入,社會救助應該不斷提升救助水平,確保這些人生活無虞。
建立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監測、研判與預警機制
低收入人口的生活狀況與風險之間的關系十分復雜。一是低收入人群的生計系統具有脆弱性,二是低收入人群所處的風險環境會惡化他們的生計狀況,三是低收入人群缺乏有效的安全防范和風險緩解機制,因而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這三者共同作用,會導致生活困難、甚至貧困。
應以現有最低生活保障數據體系、建檔立卡貧困人口數據體系等為基礎,對農村低保對象、農村特困人員、農村易返貧致貧人口,以及因病因災因意外事故等剛性支出較大等農村低收入人口開展動態監測。監測內容包括家庭成員教育、就業、健康的變動狀況、家庭收支以及地方社會經濟景氣和風險狀況等。有條件的地方應該開展農村低收入人口的系統調查,并對有關信息進行研判,在此基礎上建立預警發現機制。要充分利用民政、扶貧等政府部門現有數據平臺,加強數據比對和信息共享,完善基層主動發現機制。針對較大可能性、較大危害性的風險和較大影響的變化,建立應急處置機制和預案,實現對農村低收入人口風險點的早發現和早介入,不讓小問題變成規模性問題、暫時性困難變成長期貧困。
構建分層分類的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
一是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科學認定農村低保對象,提高政策精準性,適度擴大政策覆蓋面。完善農村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合理提高救助供養水平和服務質量。加強社會救助資源統籌,根據對象類型、困難程度,及時、有針對性地給予困難群眾醫療、教育、住房等專項救助。
二是進一步夯實醫療救助托底保障,合理設定年度救助限額,合理控制救助對象政策范圍內自付費用比例,重點加大醫療救助資金投入。
三是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困難人口費用代繳政策,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低保對象、特困人員、返貧致貧人口、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代繳部分或全部保費。
四是強化縣、鄉兩級養老機構對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口的兜底保障。加大對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等保障力度。加強殘疾人托養照護、康復服務。鼓勵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對社會救助家庭中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提供必要的訪視、照料服務。
五是發揮好臨時救助積極預防的功能作用,對基本生活陷入暫時困難的群眾加強臨時救助,做到凡困必幫、有難必救。
六是織密兜牢喪失勞動能力人口基本生活保障底線。對脫貧人口中完全喪失勞動能力或部分喪失勞動能力且無法通過產業就業獲得穩定收入的人口,要按規定納入農村低?;蛱乩藛T救助供養范圍,做到應保盡保、應兜盡兜。
(作者系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農業大學國家鄉村振興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社會救助分會副會長,原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社會報》2021年5月12日第3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