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各種慶典、論壇、嘉年華等“你方唱罷我登場”,大操大辦各種活動,花錢自然少不了,但政府部門的經費是有限的,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向企業攤派的情況并不少見。近幾年,大操大辦得到明顯遏制,隨之“向企業攤派的事兒少了”。(中國新聞網,12月16日)
四年前,中央八項規定通過媒體為社會廣泛知曉,并成為公眾廣泛熱議的話題。當八項規定剛剛出臺時,還曾有這樣的議論:“該不會又是一陣風吧?”,四年過去,翻閱黨風、政風建設的成績單,這樣的議論悄然湮滅。黨中央從自身做起、從細節抓起,點滴之間改作風、步步為營求落實。看似一件件小事的不斷規范,改變的是執政黨的作風,凈化的是全社會的風氣。
八項規定出臺后,各地各部門紛紛出臺規范公務接待、會議、公務用車、因公出國(境)等管理辦法,制定相應規章制度,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反對脫離實際、遠離群眾,反對鋪張浪費、奢靡之風,反對特權思想和特權現象……近年來,黨政機關清風勁吹,受到民眾普遍贊譽。
不合理的公務消費將會被長久抑制,期盼通過政策的停止而改善市場需求的可能性越來越渺茫。消費需求的合理回歸,提醒那些寄生于公務消費的行業——轉型的時候到了。在業內人士看來,“后公務消費”時代,曾經依靠“一擲千金”賴以生存的消費行業要想實現華麗轉身,走親民路線才是關鍵。“親民并不是完全放棄原有的產品和業務,而是保留原有適合市場需要的,并發展多種中、低檔的親民產品和服務,拓展市場渠道。”
改善作風真正實現標本兼治需要更為實質性的突破,關鍵著力點在于加大反腐敗機制體制的創新,進一步改革黨的紀檢體制。這本身就事關我國權力結構體系的調整,應該從改革監督權角度予以推進。抓作風問題,要在監督常態化、機制創新上下功夫,要做好監督這篇大文章:一是要把整頓“四風”與巡視監督結合,二是用好輿論監督,編織一張“全天候、無縫隙”的監督大網,讓那些敢于搞“四風”的人無處遁形、無地自容。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