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來,湖南各地紀檢部門堅持以問題為導向,緊緊盯住農村“雁過拔毛”式腐敗問題,壓實責任落實擔子,把強化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作為履行監督責任的重中之重,不斷強化工作措施,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強有力的紀律保障。(2017年1月18日人民網)
扶危濟困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其意是扶助有危難的人,救濟困苦的人。是勞動人民在長期共同的勞動、生活中,培養的互相支持、互相幫助,以幫助他人為榮,以解人之危為樂的一種高尚的道德品質、情操和行為。文化淵源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儒、墨、道家思想中的仁愛、互助、奉獻、慈善等精神。我國2011—2020年農村扶貧開發《綱要》提出,到2020年,要穩定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扭轉發展差距擴大趨勢。黨的十八大進一步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扶貧問題一直是中國發展的根本性問題之一, 從近年來查處曝光的扶貧領域腐敗問題看,“碩鼠”數量多、分布地域廣,說明在扶貧領域黨風廉政建設還存在薄弱環節。扶貧領域的消極腐敗現象屢見不鮮,不少扶貧資金成為一些人眼中的“唐僧肉”:串通作假、虛報冒領者有之,層層截留、吃拿卡要者有之,克扣私分、揮霍浪費者有之,優親厚友、顯失公正者有之,貪污挪用、“小官巨腐”者有之,更有甚者,用扶貧款行賄買官,讓群眾寶貴的“保命錢”成為了“買官錢”。扶貧腐敗問題愈演愈烈,而基層的扶貧腐敗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很多地方扶貧腐敗頻發,讓“扶貧”成了“復貧”。
加強扶貧開發領域黨風廉政建設,嚴查扶貧領域腐敗,刻不容緩。可以說,這直接關系到扶貧資金的安全與脫貧攻堅戰的進程。要標本兼治,一方面通過嚴查減少扶貧領域腐敗存量,另一方面,通過完善體制機制遏制腐敗增量。就治標而言,紀檢監察機關要以零容忍態度加大對扶貧領域腐敗的打擊力度,發現一起,查處一起,進一步強化“不敢腐”的氛圍。就治本而言,則是要增強問題意識,關口前移,多方發力,既加強國家機關的監督,特別是事中的財政監督檢查和審計、稽查等工作,又建立健全扶貧公告公示制度,強化群眾監督與社會監督,讓資金在陽光下運行。還要立足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仔細盤點與梳理扶貧項目、扶貧資金制度,評估其廉潔風險與廉潔實效,及時發現并彌補制度不足,優化扶貧體制機制,清除腐敗滋生蔓延的土壤,切莫讓扶貧這項利國利民的政策讓基層的扶貧腐敗問題破壞,從而讓“扶貧”成了“復貧”。
作者地址: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七曲山風景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