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山調研有感
題記:2017年1月7日,教育部長江學者團隊農村土地制度調查組陽山縣調查分隊乘坐大巴來到陽山縣農業局,隨后等候于此的各鄉鎮負責人把對應的調查小組接到所在的鄉鎮,第二天正式開始入戶調查工作。
一、鄉鎮經濟發展現狀
我們小組去了兩個鎮,分別是黃坌鎮和大崀鎮,這兩個鎮耕地面積少,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山上多為難以開發利用的石頭山,土壤較少,但當地自然環境較好,山清水秀。這兩個鎮人口規模比較小,均在1.5萬人左右,經濟發展水平落后,工商業活動不活躍,十天才兩次趕集日,鎮上都只有一條主要街道。基礎設施建設落后,沒有賓館和旅店,其中大崀鎮的銀行網點只有一家,且只有在趕集當天才能辦理業務。黃坌鎮鎮區雖然有一條國道穿過,交通條件較好,但當地非農就業機會匱乏,經濟發展水平同樣很落后,人民生活水平較低。
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區域與前沿陣地,經濟總量長期位列全國第一,人均收入水平也大幅領先全國平均水平。正因為廣東經濟發達,就業崗位豐富,工資水平較高,才吸引大量外來務工人員來粵尋求就業與發展的機會。但深入到粵西北的農村才深刻地意識到廣東區域經濟發展不協調問題非常突出,欠發達區域難有機會分享到改革發展的成果,貧富差距過大。
二、農村家庭生產模式
既然是關于農村土地制度的調查,那先來談談該地農地稟賦條件與農地制度實施情況。在所調研的這兩個鄉鎮,戶均耕地面積在2畝左右,人均幾分田地,土地經營收益只夠維持溫飽。而在部分人口增加較多,土地在一輪承包后就沒有調整的地方而言,土地產出連家庭溫飽都維持不了。在青山綠水之間,農民的生存與發展受到自然環境的嚴重束縛。
(1)家庭勞動力分工模式
為了增加家庭收入,走出貧困陷阱,農村中的青壯年勞動力大多外出務工,務工地集中在珠三角地區。在當地非農就業機會極其缺乏的條件下,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向城鎮與非農產業轉移,農村留守人員以中老年、婦女和兒童為主。留守人員主要從事小規模的農業生產,以及照看孫輩。農村基于性別與年齡而形成的這種“半工半耕”的家庭分工模式,存在較多的隱憂。
首先,新生代農民工文化程度低,務工收入不高。通過深入訪談發現,當地外出務工人員中80、90后與我同齡,務工月薪大多在2000至3000元之間,文化程度幾乎都是初中,這也許是能解釋外出務工收入不高的原因之一。從我的經歷來看,當年我的初中同學絕大部分選擇繼續升學,初中畢業后讀了高中或者中專,但這里80后與90后文化程度為初中的比例高的讓我難以理解。為了找到答案,我詢問這些農戶當年大部分年輕人為何不選擇繼續讀書呢?其中一位農婦說“田地這么少,飯都不夠吃,哪有錢讀書呀”。確實,八九十年代處于改革開放的初期,農村仍然處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狀態,家庭收入非常低,子女上學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負擔。在子女完成義務教育之后父母允許其選擇放棄學業外出務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但發展農業現代化需要改造傳統農業,引入現代新要素,要求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提高農民人力資本。而目前這里的農村人力資本水平仍然低下,外出就業缺乏足夠的競爭力,難以打破目前的貧困陷阱。
其次,留守兒童問題普遍存在。外出務工人員較低的工資收入,將子女帶到務工地上學面臨諸多問題,將子女放在農村讓父母照看能夠減輕家庭的經濟壓力,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父母關愛與教育缺失,子女因缺乏正確的指引而產生厭學、養成不良習慣和形成錯誤價值觀的可能性提高。
(2)幫工現象猶存
在計算農戶家庭用工時,發現當地普遍存在幫工現象,主要發生在親戚之間,即先完成農業生產活動的農戶會主動免費幫還未完成的親戚一起做農活。而在筆者老家,多年以前還會有親戚來幫工,現在親戚基本兼業,干完了農活接著要從事非農工作。規模較大的農戶在家庭勞動力短缺時一般采取雇工的方式來完成農業生產。為何這里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然存在幫工現象,而筆者老家農業勞動力市場已經形成?
這就與當地缺乏非農就業機會有關,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機會成本低,成為黃宗智所謂的“缺乏市場出路”的人。正因為“缺乏市場出路”,農戶才愿意給親戚免費幫工,農村傳統的互幫互助秩序才能得以保存,否則就會受到市場交易行為的沖擊。正因為當地農戶“缺乏市場出路”,進一步抑制農業分工演進,生產專業化程度低,導致生產效率難以提高。
部分農民雖然會打一些零工,但零工這種活也很少,大部分人一年內都找不到30天的零工活干。因此,當耕地資源匱乏與農業生產規模及其細碎時,農村勞動力向非農領域大量轉移后仍然存在較多的剩余勞動力,對于身體較為健康的留守勞動力家庭而言,隱性失業現象仍普遍存在。
(3)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低
很有意思的現象是當地農產品市場發育程度非常低,農民生產的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基本不賣,主要用于家庭的消費與喂養家禽。即使家庭經營規模相較于其他農戶較大,其生產的糧食也不會拿去出售,為了消化多余的糧食,農戶會選擇擴大家禽飼養規模。當地飼養的家禽主要為遠近聞名的清遠雞,這種雞肉廣受人們的喜愛,在市場上具有較高的知名度。當地城鄉居民對清遠雞的偏愛簡直到了讓外人感到難以理解的地步,其中一個事例能夠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我們小組在鎮上一個小區居民樓里和一位村民訪談,發現她家的陽臺上竟然用籠子關著十來只雞在飼養,他們為了能夠吃上美味的雞肉寧愿忍受骯臟的雞糞和令人抓狂的跳蚤。雖然家家戶戶養雞,但大部分人家養的雞也不是以出售為目的,只有養殖規模達到100只左右才可能向市場出售一部分。養這么多雞也主要用來滿足家庭的消費,當來了客人或自己想吃時就殺一只。
源于家庭農業生產的自給自足模式,農村居民生活成本比較低,家庭食品方面的消費支出主要用于采購肉類與油鹽醬醋。
三、種植結構
當時我們就在想,既然耕地面積太小,農業產出主要用于家庭消費,基本不存在農產品貨幣收入,家庭留守勞動力收入太低,那為什么不發展土地節約型的養殖業或畜牧業,比如多養一些豬或牛,拓展家庭勞動力的配置空間,以增加家庭收入。可能是在較大的市場風險面前,風險規避型的農戶不僅缺乏技術與資本,而且抵御風險能力差,選擇只養雞或許是合理的決策。
如果是因為發展家庭副業需要較大投資使農戶缺乏養殖其他家禽、家畜的積極性可以理解的話,那么在土地極其稀缺的資源約束條件下存在土地浪費與利用不充分的情況就令人費解。對于水田,當地農戶的傳統耕作習慣是種植早稻后在該地塊上繼續種花生,通過提高土地復種指數實現土地充分利用的方式來增加家庭收入。陽山處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具有適合發展農業生產的優良的水光熱條件。然而,大部分農戶只種一季水稻,水稻收割完之后也不繼續種包括花生在內的其他農作物,導致土地利用不充分,存在土地產能浪費的情況。我們問農戶為什么不種晚稻呢?得到的反饋是,別人都不種,只有一家種的話,稻谷會被鳥吃掉。這里就體現了水稻種植的協同效應,區域化種植能夠使農戶獲得外部規模經濟效應。
四、農地流轉市場發育狀況與地權穩定性
農地流轉在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與非農產業轉移的背景下產生,大多數外出務工人員將自家的田地免費交給本村親戚耕種。當外來工商資本或者大戶來租種土地時才需要支付300元/畝-500元/畝的租金。其中一個自然村將本村小組上百畝的田地流轉給了外來大戶從事蔬菜種植,一位農戶對該流轉土地進行規模經營的行為明確表示歡迎,這樣不僅能獲得土地租金收入,而且還能通過為其提供勞務獲得工資性收入。所以,從這一案例來看,引進工商資本從事農業生產,與農戶之間形成要素契約,有助于增加農戶家庭的收入。當我問農戶為什么不自己種菜自己銷售呢?農戶反饋主要是因為單家獨戶搞的話,不僅規模小,而且銷路也是問題,成本高,風險大。
隨著調研的深入,走訪過的村莊不斷增加,了解到的東西也越來越多。由于我來自于江西的農村,記憶中老家的土地每隔幾年就要大調整一次,從我記事起,村里的土地最少大調整了5次,進入21世紀以來已經調整了2次。而這次調研的兩個鄉鎮大部分農村一輪承包以來就沒有調整過,部分村莊在一輪承包期間只實行“大穩定,小調整”的辦法,所有的村莊在二輪承包以后都沒有再調整過。為什么同樣處于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制度安排下,我老家和陽山的土地穩定性會出現這么大的差異?也就是說為什么我老家土地頻繁調整,農地使用權非常不穩定,而陽山縣農戶土地使用權非常穩定?
我想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便是人均耕地面積差異所引發的農民對土地的依賴程度問題。在我老家,人均水田面積2畝多,農業生產以商品化為目的,所產農產品主要向市場出售以獲得經濟收益,農產品商品化率較高。一直以來,務農農戶家庭收入主要來源于農業收入,農業收入是務農農民家庭收入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在人口發生增減變化后,必然對土地調整提出要求,村莊內部也對定期調整土地形成了一致認識。而陽山縣農民從土地獲得的產出只能維持溫飽,不存在通過市場銷售農產品獲得收入的情況,家庭收入主要依賴家庭成員外出務工所獲得的非農收入。在山區耕地已經極其細碎和分散的情況下,調整的難度非常大,土地調整成本高于土地收益。因而村民之間認同土地不再調整的做法,土地能夠在長期內不調整也不會出現大的矛盾,即使調整,人均土地面積變化也不大。事實上,我國農地政策一直在加強土地的穩定性,要求保持土地承包經營關系的穩定,主張不再調整土地。因而,陽山縣二輪承包以來土地不再調整的做法也是有法可依。
五、農地確權認知
土地確權頒證情況與農民對該政策的認知也是本次調查的重點。陽山縣確權的主要工作(測量、核對、公示)已經完成,只是還沒有將證書發放到農戶手中。對于政策的認知存在明顯的群體差異。村干部對于確權政策比較了解,而普通農戶對于確權政策的具體含義缺乏正確的認識。絕大部分農戶都希望獲得確權證書,但是又有重新調整土地的想法。他們認為證書有比沒有好,有了證書意味著自己對土地的使用權的有了更明確的法律保障。但是確權政策要求穩定土地承包經營關系,不能借頒證之機對田地打亂重分。因此,農戶是矛盾的,由于他們對確權的具體政策含義不了解才會出現絕大部分農戶希望獲得確權證書而又想調整田地的現象。總體而言,年老與家庭人口減少的農戶不希望調整土地,年輕與家庭人口增加較多的農戶希望重新調整田地,但大多數農戶還是希望重新調整土地,解決新增集體成員沒有土地而家庭人口減少卻依然占地的矛盾。
六、農業生產投入與農業技術應用
農戶生產依然依靠傳統的經驗,農業生產技術比較落后。在農業生產投入方面,農戶種植水稻主要施三種化肥,分別是復合肥、尿素與碳氨。訪談中一位農戶向我們透露,由于自己化肥施用量過多,造成他們家水稻在今年減了產。農家肥方面,由于家家戶戶養雞,大部分農戶會將產生的大量雞糞投入田地中。
較小的生產經營規模抑制了農戶農機投資的熱情,同時,山地丘陵地形限制了農業機械的應用,阻礙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對農業生產效率提升產生不利影響,農業生產成本也就更高。以收割環節為例,只有道路兩側的水田才能采用收割機,但由于細碎化嚴重,農機作業效率低,收割機每畝要價130元-150元,而同期筆者江西老家收割機作業費用只需每畝80元。當地不能用收割機收獲的水田,只能采取人工的方式。但是這里大部分農戶依然在使用腳踩的打谷機(人力裝置),而這種打谷機在筆者老家2003年后就無人使用,換成了效率更高的用汽油發動機帶動的打谷機,可見這里的生產方式非常落后。從另一個角度來理解,可能是因為落后的生產方式能夠滿足細小的經營規模的需求,加上家庭收入不高,農戶自然缺乏采用效率更高的農業技術的動力。更讓人哭笑不得的是,由于地塊細碎,土地高低不平,而且沒有機耕路,部分農戶只能購買小型旋耕機,在地塊之間轉移時,很多時候需要扛著走。
七、非正規金融渠道化解資金難題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經常能看到或者聽到學界與政界在強調農村金融的作用,不斷呼吁金融機構針對農村缺乏有效抵押物的特殊情形創新金融產品,滿足農民生產方面的資金需求。然而,我們發現的事實是,農戶在農業生產方面的資金需求較低,所需資金主要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得。即使發生借貸行為,所籌款項也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費領域,借貸資金主要用在建新房、醫療與婚嫁三方面。而在農業生產資料的購買方面,普遍通行的做法是農戶向農資經銷商賒賬購入,待農作物成熟與收獲完成后再結算,這樣即使農戶在農業生產開始前缺乏資金也不用擔心農業生產無法進行,給農戶減輕了經濟壓力。在熟人關系網絡中,農戶與農資經銷商之間關于農產品延期支付的合約在重復博弈與聲譽機制的作用下能夠保證農戶及時履行合約,體現合約的自我實施特征。真正需要資金的是從事較大規模養殖與發展設施農業的農戶,因為這類農戶需要進行較大的固定資產投資。
農戶需要資金融通時,首先想到的是求助于親朋好友等非正規信貸途徑,而不是通過銀行等正規信貸渠道獲取。親朋好友間的資金借貸行為具有無書面借貸證明、無息、無約定還款日期的特點,一般是農戶家庭有了剩余資金之后一次性或分多次償還。親朋間的資金融通更是一種關系投資,體現農村社區互幫互助的特征。當自己信任的親朋處于困境時,情感性關系圈開始運作并發揮作用,使其在農村社區提供的保障下獲得所需的資源。這也許是農戶在資金缺乏的情況下,農業生產依然能保持穩步增長的重要原因。
八、農村住房與醫療
經過這么多天的訪談,和來自不同家庭的農戶接觸,能夠幫助我們從多角度去了解他們的生活。在建筑方面,土磚房在各地方的農村還是比較普遍。新建的房屋以兩層半鋼筋混凝土結構為主。即使家庭經濟條件差的農戶,也會通過借貸等形式籌資,使新建住宅達到村莊平均水準。在醫療方面,遇到兩戶悲慘的家庭,這兩戶家庭均有一位成員因患上癌癥或白血病而醫治無效死亡,使家庭欠下較大數額的債務,這就是所謂的“人財兩空”。還有部分家庭的成員患上重病,花費巨額醫療費用,雖然恢復了健康,但家庭陷入貧困,出現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的現象。雖然幾乎所有農戶都參加了新農合,但并不是所有的疾病都在醫保報銷范圍內,且報銷比例有待提高。
九、發展思路
調研過程中與調研結束后,我一直在思索破解陽山農村發展困境的良方,認為陽山在以下方面還有較多工作需要去做:
首先,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開發農村山區旅游資源;當地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而且山多為石頭山,致使基礎設施建設成本高昂,造成當地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陽山經濟以農業為主,工業企業較少,其自然環境得到了較好的保護,當地連綿不絕的山脈、聳立的山峰、茂密的森林與潺潺的流水為休閑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資源條件。
其次,依托當地豐富的森林資源,引進與支持林業企業發展,大力發展林木加工業,增加當地就業崗位,為農村勞動力轉移提供條件。
再次,做大做強家禽飼養加工業。清遠雞品質好,市場知名度高,而且當地具有濃厚的養雞氛圍,政府部門應引導市場主體形成“企業+農戶”、“企業+合作社+農戶”等有效的組織形式,幫助農戶強化市場觀念,以市場為引導,樹立本地特色品牌,大力發展商品化養殖,提高產品加工能力,開辟收入來源。
最后,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社會保障水平。當地農民家庭收入低,一旦發生意外或者遭遇重大疾病的打擊,家庭將陷入困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階段,應通過完善社會保障來避免農民家庭因病返貧與因病致貧現象的發生。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三農研究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