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到多地農村調查,發現一普遍之現象:農民也跳廣場舞了。就連我遠在偏僻小山村的老家蓮花縣南嶺鄉圳頭村也有廣場舞蹈隊了,發達地區的農村,不消多說,廣場舞更熱,跳的人更多。農村流行廣場舞,無疑是近年來興起的農民新風尚,是廣大農村地區的重要文化現象。
若是放在西南、西北、東北的少數民族地區,無論男女老少,大都能歌善舞。農民跳舞乃社會常見現象;跳舞乃農民雕蟲小技。畢竟跳舞是先人們留下來的傳統,是社會習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漢民族由于崇尚禮教和秩序、注重長幼有序和男女有別的儒家文化的影響,跳舞的基因逐漸退化,載歌載舞的現象逐漸消失于現實生活之中,而只能見諸古籍記載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雖然忠字舞也曾流行一時,但那畢竟是極左政治和高壓政治這一特定歷史條件的產物,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和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到來,國人很快就拋棄了那一套,而回歸原來的生活軌道。若要論眾多普通百姓自發地跳舞,近年來農民作興廣場舞,絕對是很久以來頭一回,說它是千年未有之文化現象也不為過。
廣場舞之所以走進農民生活,成為農村新時尚,在我看來,主要有這么幾方面原因:
一是農村有了文化廣場。廣場舞,顧名思義,就是在廣場跳的舞蹈。沒有廣場,自然也就沒有廣場舞了,畢竟這種舞蹈是群體舞蹈,沒有較大面積、足夠空間的廣場做平臺,無論武技如何高超,都只能是英雄無用武之地。這可不比鋼管舞和霹靂舞,舞者可以在自己家里和房里過把舞癮。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許多農村地區也建起了文化廣場。這種文化廣場的主體雖然和過去農村的曬谷場一樣,都是一塊寬曠的平地,但其主要功能不是用于農民曬谷子曬豆萁,而是專門用于農民聚會娛樂的;此外,這種文化廣場往往還有舞臺、路燈等配套設施,以便于各種文化娛樂活動的開展。
二是農民有了更多閑暇。雖然有些民間舞蹈是民眾為了平衡生產的勞累而創造出來的,是有了繁重和苦累的生產勞作,才有了這些民間舞蹈。但廣場舞不屬此列,甚至在一定意義上說,恰恰相反,廣場舞是建立在沒有繁重苦累的生產勞作的基本前提之上的。試想,如果農民經年累月都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每天回到家都是拖著疲憊的身體,哪能有時間、精力和興致跳舞呢?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都是很低的,就算建國后農業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到農村開始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這20多年的時間里,中國的農業生產效率也并未大幅度提高,許多農民依然是忙碌一年、衣食不足。故而,彼時的廣大農民群眾同樣不可能有跳舞的閑情逸致。自古以來,文化大都以閑暇為前提。如果沒有足夠的閑暇時間,無論是高層次、精英化的文化創造活動,如研究哲學和寫詩作文之類,還是低層次、大眾化的文化娛樂活動,如跳舞之類,大都難以進行和持續。改革開放以來,正是得益于農業生產技術的不斷提高,得益于農業經濟制度的不斷改進,以及由于農民在非農產業獲得的收入(如打工收入)的不斷增多,農民才不像以往那樣,常年累月在土地里討生活、謀生計,進而農民才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用于文化娛樂活動,以豐富自己的生活,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
三是城鄉文化有了交流。考諸現實,我們可以發現,農村最早開始跳廣場舞的那批舞者,幾乎都有在本地或外地城市地區學習、工作和生活的經歷。他們回到農村老家,無論是過年過節短暫地待上一段時間,還是徹底回到老家工作和生活,他們都充當了文化播種者和文化傳道者的角色,具體言之,就是這些舞者主動或被動地教鄰居教家人教親戚教同學。隨著時間的推移,一撥又一撥的“弟子”們就這樣被教出來了和帶出來了。這些“弟子”們有年輕的女孩,也不乏中年婦女,甚至六七十歲的老太太。大概是看到廣場舞的諸多積極效應,到后來,一些基層黨委政府和村級組織,干脆主動地組織農民參加廣場舞的教學培訓。安排或請來的老師有的是鄉鎮文化站的老師,有的是當地小學幼兒園的專業老師,也有的是年輕的村干部。我們老家圳頭村的廣場舞的推廣和流行,就有村里那位年輕女會計的功勞。這位女會計姓郁,鄰縣安福人,原先也曾在沿海地區務工,后來與我們村某青年認識而嫁過來,并在前幾年進入村兩委,當了村會計。因為人長得漂亮,且能歌善舞,不知怎么有了開始,反正最終她成了我們村許多農家婦女學跳廣場舞的教練,成了許多廣場舞愛好者和習練者口中時時稱呼的“郁老師”。去年過年回家,我便看到她好些天在肖家自然村的文化廣場上教舞蹈,有時晚上都過來教。這些廣場舞的先學者、傳播者,其實是城鄉文化交流的媒介。他們就像唐僧一樣,把自己在城市地區學來的文化,傳播到了廣大農村地區,把自己在網絡視頻學到的舞技,教給了周邊農民。沒有這批文化的使者和媒介,農村也就沒有這么多的廣場舞者,廣場舞也就不會成為如今農村地區的新時尚。
廣場舞不僅是農村新的文化現象,也是值得肯定的農村好現象。好在哪?好在廣場舞給農村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和諧。具體說來,廣場舞這幾方面的積極效應是普遍存在和不可否定的。
其一,它給農民帶來了歡樂,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正如我們觀察到的那樣,許多農民特別是農村中的青年人不愿在農村老家呆久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嫌農村不好玩,具體說,就是覺得農村精神文化生活不豐富。應該承認,很長一段時期,這的確是農村的事實,是農村的一塊短板。然而,今非昔比,這樣一種狀況如今越來越少見了。隨著廣場舞在農村的流行,我們可以看到,許多農家婦女在勞作之余和閑暇之時有了好去處,廣場就是他們的歡樂海洋,跳廣場舞就是他們的精神咖啡。許多農家婦女跳廣場舞慣了,跳歡了,以至經常晚飯一吃完就馬上放下碗筷直奔廣場去了,甚至大白天閑著沒事也會跳上一陣子。可以說,如果幾天下雨,不能跳廣場舞,許多農家婦女會覺得手腳發癢,渾身難受。我一直想,一旦村村道路暢通、環境優美、清泉長流,農民有了私家車,有穩定的收入和不錯的保障,同時有上網、看電視等靜態型文化生活,以及跳廣場舞和打籃球等動態型文化生活,農民的生活質量也就不比城里差到哪里去。
其二,它培養了農民的健身習慣,提高了農民的健康水平。廣場舞自然是一種健身方式。這種健身方式甚是適合農民。因為廣場舞有許多套,每一套舞蹈都要求舞者手腳并用的運動,所以跳上一陣子,舞者幾乎都會香汗淋漓、全身濕透。日復一日,久而久之,農家婦女身上因為營養過剩積累的贅肉多多少少會減下去,身材會變得越來越有形,越來越苗條。就沖這健身和塑形效果,農家婦女也會對廣場舞心動并付諸行動。事實上,廣場舞給農民帶來的健康益處不止于此。因為跳廣場舞的過程,往往同時是欣賞動聽音樂的過程,也是和姐妹們閨蜜們聊天和敞開心扉的過程,自然也就使得農家婦女跳了廣場舞,不僅鍛煉了手腳、活動了筋骨,而且愉悅了心靈、釋放了負能量,真當是全面提高了農民的身心健康水平。近些年來國內學界多有人研究農村的自殺現象,一個普遍認可的結論是中國農村地區婦女和老人自殺比例較高。其中有中國農民缺乏信仰這一普遍性文化原因,也與當地的社會結構有關。在我看來,如果有人做一個廣泛社會調查的話,應該可以證明廣場舞流行與自殺現象減少之間的正相關關系。我確信,又是鍛煉了身體,又是排解了煩惱、發泄了負面情緒,自殺的念頭會大大減少。
其三,它給農家帶來了幸福,促進了農村社會的和諧。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農村問題研究專家,或是社會各界有識之士,都對農村地區歷史悠久且比比皆是的賭博現象很是擔憂,甚至很是頭疼。何也?賭博不僅影響了農民對生產的投入、對財富的創造,更重要地是影響了農民家庭生活的幸福和農村社會的和諧。家有好賭之人,夫妻倆因為輸錢、影響工作、影響休息、影響孩子學習之類事情賭氣吵架幾乎是家常便飯,甚至大打出手,鬧出血案、引致悲劇也不乏其例。更值得關注的是,賭博還往往引發夫妻的感情危機。我的同村發小、江西省知名散文家李芝桂先生多次跟我提及賭博與偷情、出軌、離婚等現象之間的關系。事實的確如此,因為經常男女同上賭桌,彼此放縱,屢屢拋媚眼、說葷話,農村男女的羞恥感越來越淡,道德防線越來越低,相反,臉皮越來越厚,物欲越來越強,長此以往,賭桌上的朋友變成生活中的女友、賭場上的搭檔變成床上的伙伴,也就在所難免。我沒有做過大范圍的廣泛調查,但僅在我老家,這類因為賭博而導致偷情、出軌、離婚的事就有好多例。由此看來,賭博的確是事關農家幸福的大事,是農民家庭幸福生活的大敵。也正因此,廣場舞就更加凸顯其對農村社會的重要意義。人的身心能量是有限的,農民跳廣場舞的時間越久,其投入和參與到賭博等非健康的活動的時間和精力也就越少,參與賭博的可能性就越小。此外,一起跳廣場的總歸是同性的姐妹多,廣場總歸是一個受到群眾監督的場域,透明度高、正能量多,人們在此場合的邪念和不良欲望容易被沖淡或者被壓制。換言之,這樣的場合、這樣的活動有助于人們向善而非向惡。我雖然沒有做過這方面的實證調查,但我敢斷言,農民跳廣場舞的人數、時間和頻次等情況同樣應當與農民家庭的幸福和農村社會的和諧存在著一定的正相關關系。就此而言,推廣廣場舞算是鄉村社會治理的重要利器。
當然,也有人擔心,農村跳廣場舞多了,會不會產生擾民問題。的確,在城市地區,跳廣場舞因為人數多、距離近、聲音響,而招來周邊居民的抱怨,影響鄰里關系。矛盾沖突到了極點,周邊居民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常有居民從樓上潑水、射彈、投石以及舞者調高音量以對抗的現象發生。不過在農村,這種擔心目前尚屬多余。畢竟,在大多數農村地區,人口密度較小、房屋距離較遠,不像城市地區人口密度大、間隔距離近。甚至可以說,一些農村因為人少地偏,過于冷清,以至有人用“早上聽雞叫,白天聽鳥叫,晚上聽狗叫”來描述,此類村莊倒應該有廣場舞增添熱鬧,帶來旺氣。即便真的到了廣場舞影響周邊居民休息的地步,也有先進的武器以克服廣場舞帶來的噪音擾民問題。我在電視上就曾看到,有的社區為廣場舞隊伍購置配備無線音頻發射裝置與調頻耳機,從而使得跳舞的大姐大媽們照樣聽得到音樂而舞個不停、興奮不已,同時周邊居民聽不到高分貝的音響。總之,廣場舞是農村的新風尚,是農村的好現象。但愿這樣的文化現象遍及九州鄉村大地,造福億萬農民群眾。
作者:杭州市社會科學院黨建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新鄉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