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通報69起侵害群眾利益的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通報的案件來自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在通報的案件中,“騙取國家補貼款”“截留侵吞殘疾人補助金”“虛報冒領養老保險金”等動用群眾補償款的案件35起,超過通報總數的一半。(《人民日報》2017年04月13日04版)
群眾補償款涉及范圍廣,種類多,數量大,有扶持特定產業的,有幫助特定人群的,有改善特定區域生產生活條件的,有實現更廣闊宏觀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的。不難看出,群眾補償款對改善民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群眾補償款流轉過程復雜,存在著諸多不安全因素。從最初劃撥到最后發送到被補償人手中群眾補償款往往都要經歷從中央到省、市(區)、縣、鄉(鎮)、村(街道)這樣慢長的路程,路程越長,資金縮水的風險也就越高,就好比一根水管,距離越長,出現漏洞的幾率也就越高。
堵住漏洞,防止補償款被擠占、挪用、截留、虛報冒領,各級各部門就要互相配合,齊抓共管,加強對群眾補償款的監督管理,防止“家賊難防”的情況發生。要不斷健全完善群眾對補償款的反饋機制,及時受理群眾投訴,強化群眾監督,對發生在群眾補償款上的貪污腐敗問題一律嚴查重處,使違規者不敢下手,無從下手。
堵住漏洞,就要讓群眾擦亮眼睛,防止霧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情況發生。黨員干部要做好群眾補償款發放的宣傳工作,包括領取條件、補償標準、使用規定等,要切實維護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做到公平、公正、公開。將群眾補償款的發放曬在陽光下,讓群眾心里有數,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筆者認為,要堵住群眾補償款流失的“漏洞”,確保資金使用產生實效,關鍵就在于切實加強權力監督,加大對貪污腐敗的懲處力度,要讓大家知道群眾補償款并不是誘人的“唐僧肉”,而是不可觸碰的“高壓線”。
作者單位:四川省合江縣檔案局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