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報道村干部弄虛作假“替群眾脫貧”被處理,而后一石激起千層浪,各種評論相繼而至,有的說“填寫脫貧調查表豈容弄虛作假”,有的說“脫貧,來不得半點弄虛作假”,還有的說“造假脫貧何時休?”……
為精準識別對象,幫助群眾真脫貧,中央以及各地都在出真招、實招。對象識別從一開始的精準識別到回頭看再識別再到當前的動態調整識別,幫扶措施從送雞苗送鴨苗到“組合拳”多形式扶貧再到當前的增強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持續不斷給脫貧攻堅注入了強大動能。
但是,從時下報道的假脫貧事件來看,對象沒搞精準,幫扶脫貧手段沒整對的案例還是普遍存在,原因為何呢?其實,其深層次原因還是由于部分地方的少數黨員領導干部群眾觀念淡薄,黨性不強。如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軍填寫脫貧調查表“造假”,替群眾脫貧,簡簡單單的為完成自己的任務犧牲老百姓的利益。又如榆林市橫山縣紀委通報的貧困對象識別不精準問題,家中出了公務員仍是貧困戶,暴露出了該村主要負責人玩忽職守。這些案例對弄虛作假、數字脫貧緣何不絕這個問題,或多或少給出了答案。
要改變這種現象,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對農村黨支部的建設,特別是要加強村干部的培養管理,雖然這可能需要我們用更多的時間和更多的精力,但從長遠來看,這些投入都是值得的,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就是最好的說明。
(作者地址:綿陽鹽亭)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