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量增幅5年來首次擴大、回流本地從業意愿增強、新生代農民工占半壁江山、從事三產比重上升……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的《2016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出我國農民工群體的新變化和新趨勢:一是農民工總量繼續增加,但增量主要來自本地農民工;二是外出農民工增速繼續回落,跨省流動農民工繼續減少。農民工越來越“戀家”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國當前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帶來的深刻社會影響。(5月4日《人民日報》)
我們應當理性看待,積極應對“農民工回流”現象。
首先,“故土難離”。戀鄉情結重是歷代農民的傳統,故土有自己的根,自己熟稔的山、水和人。從小養成“知足常樂”的心態讓他們不會對生活產生更高的要求,只要能吃飽、穿暖、有一個安身之所就別無太多的奢求。近年來,農村的環境有了很大改善,交通便利了,房子一年比一年精致,而且農村的農業收入、補貼收入、土地收益都提高了。據權威機關的調查顯示:當前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是55%,但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只有38%,之間的差異就是農民工人口。74%的農村戶籍流動人口愿意在城市長期居住但不愿意放棄農村戶籍。主要原因是想保留土地——沒了土地后再無法享受市民的福利和保障,對他們而言不啻是一場災難,這是農民特別擔心的問題。
其次,“望城興嘆”。雖說 很多農村人都有一個“城市夢”,但是面對城市的生活成本高、社會保障不盡人意、休息權得不到保障,還有在城市身份的尷尬和嚴重缺乏歸屬感等。一些農民工考慮到無法在城市扎根,加之年齡大了,思鄉日濃,紛紛選擇退回農村重新做農民。畢竟,在鄉村還有舒適的房子和溫馨的親情,更有一塊能維持最低生活水平的土地。當然,在一些地方,打工仔并不比當農民強多少,這就促使不少農民工選擇“逃離城市”,回歸鄉村另謀出路,這是悲愴的現實和選擇的無奈。
最后,“政策給力”。近年來,中央加大力度解決“三農問題”,農村的農業收入、補貼收入、土地收益都有所提高。同時,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也逐步完善,農民的幸福指數有了提高。當然,還有不少地方政府大搞開發,招商引資,推出一系列比較完善的鼓勵措施,努力創造優良的投資環境,吸引“資本回鄉”“技術回鄉”,這就為農民們創造了許多就業崗位——若能在家門口打工攢錢,農民們自然就不想繼續過“背井離鄉”漂泊的生活了。由此看來,農民工回流是未來幾年的大趨勢,這意味著資本、技術、勞動力的回流,是一種積極的產業發展信號。為此,當地政府應當因勢利導,根據實際,加強針對性的勞動技能培訓,興建返鄉創業園,為對接返鄉創業“筑巢引鳳”,發揮產業集聚優勢,打造優勢園區和產業,實現本地產業經濟與返鄉農民工就業的良好對接。幫忙農民合理有序回鄉創業,建設美麗的鄉村,實現農民工由“東南飛”向“鳳還巢”的大轉變。
(作者簡介:林日新,系湖南省武岡市灣頭鎮人,中學高級語文教師。)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