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苯陙?,這句屢見報端的口號,實際上折射出一種現狀:垃圾圍城。盡管每年各地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用于垃圾分類和清運處置,但不可否認,作為許多城市的切膚之痛,垃圾圍城依舊愈演愈烈。
當垃圾分類在城市屢遭瓶頸之時,在浙江的農村,近年來卻亮點頻頻。按照傳統觀念,相比城市,無論是農村的衛生條件,還是文明習慣,都難以望城市之項背。為何農村的垃圾分類工作,卻大有后來居上之勢?
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方萍,長期致力于農村農業有機固體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技術研究,最近,她告訴記者,利用其研究成果——堆肥菌劑及好氧高溫堆肥技術,可以將餐廚垃圾、畜禽糞便、秸稈等有機廢棄物就地變廢為寶,實現化腐朽為春泥。如今,這套技術在浙江已有諸多實踐。
在方萍看來,生活垃圾處置的痛點是餐廚垃圾,而餐廚垃圾處置中的痛點則是易腐性,要破解這些困局,亟待對易腐的餐廚垃圾進行源頭分類減量,并末端處置到位。
是養分循環出了問題
緣何關注這一研究方向?“十多年前,我出差昆明來到滇池邊,印象中波光粼粼的湖面,卻是綠浪滔滔,一股令人作嘔的惡臭撲面而來,那觸目驚心的一幕,讓我至今記憶猶新。”方萍認為,其背后的實質性問題,在于農林生態系統中的養分循環的失衡。
“過去傳統農耕社會,我們的先人早已懂得利用秸稈、落葉、野草以及人和畜禽的糞便等,通過自然堆積發酵制取肥料,回收植物養分得以循環利用。但到了今天,大量富含植物養分的畜禽糞便、作物秸稈、餐廚垃圾卻成了垃圾,造成垃圾圍村的尷尬局面,而且使大量的營養元素隨垃圾進入江河湖海,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重要原因?!?/p>
正因如此,如何利用好氧高溫堆肥技術,將餐廚垃圾、動物糞便等易腐垃圾轉化為有機肥,實現養分資源的循環利用,成了方萍研究的重點課題。方萍指出,自然堆積發酵制取肥料是自發生物轉化過程,由于發酵周期長、處理能力低,存在有機物分解不完全、肥料質量差等缺點。
方萍告訴記者,而堆肥化過程則是利用以好氧菌為主的微生物,在對有機物料進行吸收、氧化、分解、合成的復雜生化過程中,縮短發酵周期、提高處理能力、提升堆肥品質堆肥,期間需要高效微生物的參與,并為堆肥物料營造好氧環境。對此,課題組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村級陽光堆肥房里的“秘密”
2016年,又是中央媒體的集中報道,又是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的發文點贊,讓浙江省金華市成了“網紅”,迎來如潮的參觀者。大家不為別的,只為一睹農村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的經驗。
在過去,如同許多地方一樣,金華也建立了“戶集、村收、鄉轉運、縣處理”的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但隨著農村生活垃圾量的急劇上升,這一模式的弊端日益凸顯:現有填埋場使用壽命縮短,新建選址又成了問題;垃圾處理成本日益提高,財政負擔重不堪言。
在2014年,金華創新性地提出了“兩次四分法”的分類方法。所謂“兩次”,指的是農戶初分和保潔員兩次分揀,前者以垃圾能否腐爛為標準,將“會爛的”和“不會爛的”分別投放至相應的分類桶;后者則在糾正初分錯誤基礎上,再將“不會爛的”垃圾分為“好賣的”、“不好賣的”兩類。于是除了上述三類,再加上有害垃圾,稱之為“四分法”。
所有參觀者最為關心,也最想學的就是,怎么處理“會爛垃圾”。秘密就在村級陽光堆肥房。據了解,堆肥房一般有四間,其中兩間用于堆肥,另外兩間一個儲放可賣垃圾、另一個儲放其他垃圾,投資成本不高,大約在10到15萬元。
這一年,金華市金東區總共建造了300座堆肥房。然而,半年運行下來,問題出現了:垃圾腐熟速度慢,堆置過程臭氣熏天,并滋生大量蒼蠅和蠅蛆。怎么辦?2015年年初,金華市科技局找到了方萍。
經過仔細勘察和研究,方萍將癥結歸結于“物料的水氣不調”?!坝捎诶鹑胀度攵逊史?,底部被壓實不透氣造成供氧不足,而上部物料卻被太陽曬干導致水分不足?!彪S即,方萍就給出了“處方”:補氣、調水、加菌種。按照此建議,金東區對堆肥房進行了改造,并施用方萍研發的微生物菌劑,結果在冬季垃圾投入堆肥房后,堆置了45天左右就腐熟,并且沒有惡臭逸出或蒼蠅滋生。
別小看了這紙“處方”,實際上,整套系統囊括了9項發明專利,更關鍵的是,像發酵菌劑的研究,屬于方教授的“獨門秘方”,還有到底如何補氣、排氣、排水,這些都有專業的設計方案和參數指標。
“為了這輩子沒白活”
方萍告訴記者,自己能與餐廚垃圾“結緣”,得感謝寧波通用塑料機械廠的老總張寶法先生。2006年,張總找到方萍,請求其為該廠生產的家用餐廚垃圾降解機,研發配套的微生物菌劑,希望有機物在機器中即可通過微生物分解成為二氧化碳和水。
聽聞此事后,方萍興奮不已:如果能在源頭上消除餐廚垃圾,這對解決我國生活垃圾處置難題,無疑將起到釜底抽薪的作用,真能做成此事,這輩子就算沒白活了!
為之,方萍付出了十多年努力。如今,她研發的餐廚垃圾降解菌劑及載體,已在相關企業生產的生化處理機上應用,在常溫下運行,可使垃圾降解率達85%以上,而且,垃圾處理能耗僅為50千瓦時每噸,相比之下,許多地方所購置的餐廚垃圾處理機,其運行能耗卻高達200千瓦時每噸。
許多人都有這種經歷:餐廚垃圾極易腐敗,久置家中會惡臭不斷,隨時傾倒又十分麻煩,于是與其它生活垃圾混合傾倒。如何解決這一難題?方萍向記者演示,向一個容器投入當天餐廚垃圾,撒上少量菌劑,稍作撥動混合,加蓋后放在水槽下,連續投放7到10天,垃圾逐漸減容,但并不會產生惡臭。而一般放置3天左右,就可以放出滲透液,用自來水稀釋后,就是家庭園藝絕佳的液體用肥。
另外,這套技術在農業生產上也大有用場。在畜禽糞便的處理上,浙江豐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引入方萍團隊的技術后,可年產有機肥萬余噸,廠區內基本無臭味;還有在慈溪綠興獺兔養殖場,不僅使養殖污染問題得到了妥善解決,而且實現了飼料變肥料的資源循環利用;在秸稈處理上,杭州市余杭區崇賢街道是茭白主產區,應用方萍教授的技術后,將茭白秸稈堆肥腐熟再泵入蓮藕田,不僅就地消納了茭白秸稈,也為蓮藕生產提供了部分肥料。
如今,對這些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年屆花甲的方萍,似乎更具激情。她說,這或許將成為退休后的另一個春天。采訪后次日,她便又要奔赴山東農村調研。“從實驗室,再到廚房、村頭、田間,那是一片無窮盡的天地,這件事太有意義了!”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2017年05月12日07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