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農菌語:
家庭農場起源于歐美,在我國它類似于種養大戶的升級版。通常定義為:以家庭成員為主要勞動力,從事農業規模化、集約化、商品化生產經營,并以農業收入為家庭主要收入來源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的出現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推動了農業商品化的進程。但是,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本期《熱點話題》欄目,我們來探討下發展家庭農場所遇到的問題。
一、設施用地跟不上
從加工、倉儲和其他輔助設施用地等面臨的問題來看,大部分的家庭農場主表示有困難。其中臨時用地審批困難最為突出;其次是倉儲用地困難和水電配套設施跟不上等問題。
二、勞動力短缺
調研中,我們多次目睹農忙期間家庭農場戶無人可用、只能求助于外地勞動力的窘況。盡管家庭農場制度成功激活了本地職業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客觀上實現了在土地流轉市場上“驅逐”外來農民的效果,但農業勞動力特別是輔助勞動力的配置,仍是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也成為“老年農業”背景下的全球性問題。
農產品價格上漲的諸多因素中,勞動力成本不可小覷。在發達地區,農民盡量使用機械替代雇傭勞動力,但除草、打藥等個別環節至今仍很難機械化,特別是對規模經營戶來說。于是,使自發的輔助勞動力成為職業農民,就十分必要。這需要在推動規模經營的同時因地制宜,在推動農業機械化過程中精打細算。
在農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的情況下,要讓種糧有利可圖,就要擴大規模,但適度規模的“度”止于何處?是美國那樣戶均2000多畝規模的大農場,還是日、韓、中國臺灣那樣戶均15畝的小農場?機械化至少在如下三個意義上無法替代精耕細作:
品種方面,糧食適于機械化,蔬菜瓜果則不然。同樣的夫妻二人,經營糧食可以做到300畝還有余力,但若經營蔬菜瓜果,15畝就會讓其全年疲于奔命。
地形方面,平原適于機械化,但中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區還存在大量的糊口農業,拋荒現象也時有發生,糧食商品化率不高。
用工方面,盲目推進農業機械化和農地的適度規模經營,難免墜入奢侈農業、貴族農業、石油農業的陷阱。輔助勞動力在目前是作為農業機械化短板的替代品而存在的,區分本地勞動力和外地勞動力的不同適用條件,這非常重要。
三、資金籌措困難
根據對浙江省家庭農場的調查得知:浙江省的家庭農場資金需求比較強烈。從資金投入和使用情況來看,用于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少于50萬元的占26.2%;50萬-100萬元的占20.9%;100-300萬元的占36.6%;300-500萬元的占6.4%;500萬元以上的占9.9%。其中:投入少的為2萬元,最多的為3500萬元。從資金來源看,以自有資金、信用社借貸為主,其次是親友借款、銀行借貸和民間借貸。從資金籌措情況來看,90.2%的家庭農場主表示在經營過程中“遇到過資金困難”,主要通過向信用社借貸、親友借款、銀行借貸和民間借貸解決,分別占63.5%、35.4%和33.7%。其中,68.3%的被調查家庭農場主表示向銀行貸款存在額度小、利息高、缺乏抵押物、授信擔保難、手續繁雜等問題。
四、土地流轉成本高
近些年,土地租金呈現出逐年攀高趨勢。調查顯示,2013年土地流轉平均租金每畝為601元;2014年為672元,同比增長11.8%;2015年為738元,同比增長9.8%。近三年的漲幅在10%左右。
由于土地租金較高,大部分的家庭農場主表示土地流轉面臨困難。其中以“土地流轉集中連片難”和“流轉價格上漲太快”為主要問題。其次是“土地流入難”“流轉時間短”和“土地續租難”。因此,大多數家庭農場主最希望能通過村委會或在政府幫助下進行土地流轉。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微信號 農業網Agronet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