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來鄉鎮上班四年多了,按照規定滿了可調動的年限,周邊人都勸他該“跑動跑動”,無論怎樣該想想前程。眼見同年考入其他鄉鎮工作的同事,要么搭著“天線”調進縣里部門,要么“疏通”借用到上級單位待轉正,要么擠破腦袋遴選玩“升級”,各顯神通紛紛“逃離基層”,朋友還是無動于衷,既不跑路調走,也不努力考走。
其實朋友做事認真、踏實精干,特別是文筆不錯,作為基層會寫材料“稀缺貨”,縣里已有好幾家單位同他談過,大致主要看朋友自身的意愿和選擇。然每次都是吊了半天胃口,就沒了下文,受朋友親人之托,我主動上門詢問緣由。
朋友告訴我只有一個理由,覺得自己還沒有成長到可以徹底離開基層的能力,用他的話來說,“蝶還在蛹里,需要自己沖破,不能讓別人從外面剪開”,所以拒絕了上級單位拋出的“橄欖枝”。
聯想到部分基層青年“高調”作風與“張揚”個性,朋友的心態和思維似乎顯得格外異樣。有的自以為是、說多于做,談理論十項全能、無所不及,干工作畏首畏尾、無從下手;有的口若懸河、心浮氣躁、急于表現,有的舞刀弄槍、求聞顯達,稍有成績就夸夸其談,稍許突破就心高氣傲;有的辦事沒學會,工作沒學好,學官樣卻八九不離十,畏怕吃苦、愛擺架子、好逸惡勞,不切實際、浮夸臆揣夢,想一步登天,“鯉魚躍龍門”;有的旁門左道、歪風邪氣,常跑路子、搞關系網、擠進圈子、搞大動靜、搞小動作;有的一派“腹中貯書一萬卷,不肯低頭在草莽”絕世獨立的大氣場,一股“仰天長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屈就基層的高志向等等。
為朋友的選擇感到擔憂。我追問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你就不怕以后沒有這么好的機會?”
“許地山有篇《落花生》說的很好,蘋果、梨長在高高的樹上讓人很羨慕和渴求,而花生把果實深埋在地下,從不宣揚和聲張,當人們觸及它的時候,終究會被它的累累碩果所震撼,所以機會是會有的”。
“那你也可以在上級單位去鍛煉、去耕耘,何必守著鄉鎮不走呢?”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墩墩苗,就是要求我們在基層打磨自己,把基礎弄扎實,后面的路才能走的更遠更穩”,朋友接著說,“《道德經》有句,洼則盈。包涵哲學邏輯非常形象,設想,高山周邊有塊地勢低平區域,流水傾瀉自然盈滿成湖。東北的天池景色旖旎令世人神往,正是峻嶺崇山下的低谷地帶蓄積冰雪融水形成。基層就如一塊洼地,也可創造一片天地”。
我反問道,“現在周邊許多人都在變著法子往上走,你有機會卻不走,萬一以后后悔怎么辦,你難道就沒有心動過?就沒有被這個氛圍影響過?”
朋友淡然地回答,“任何水都會受到污泥的打擾,濁水之所以混濁,那是因為它與污泥攪在一起,而清水把污泥沉淀在底部,給人的只有清澈見底,所以清者愈清、濁者更濁,這也是我對自己的一個期許和設定,希望在鄉村沉淀出更好的自己”。
我和朋友大約聊了一個小時,受教頗多,幾句話別后便離去。在回來的路上,想起一句俗語“磨刀石的槽,磨出快的刀”,眼前仿佛看到到一名青年干部緊貼基層大地,與繁蕪事物、復雜工作擦出火花,意志磨強、信念磨堅、品質磨純、本領磨高,緩緩掙脫裹在成長路上的外殼。從這個角度來說,基層就是干部“大熔爐”,我深情期待著朋友能夠在基層淬火浴苦,玉汝于成,“沉淀出更好的自己”。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人民論壇網 2017-05-26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