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蓉城論道 大伽解析熱詞:農業供給側改革的"來、去"
6月30日,第五屆成都國際都市現代農業博覽會在世紀城新會展中心揭幕。來自海內外的數百位嘉賓云集論壇,對當前備受關注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脈,為成都構筑都市現代農業新高地獻策,猶如一堂大課,諸多精彩觀點、權威信息令現場人員收獲滿滿。
釋疑:為什么從供給側改起?
這兩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深入人心。今年2月,中央1號文件又讓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舉國關注的熱詞。本屆農博會6大論壇活動,中心詞有兩個,就是農業供給側改革和“一帶一路”。因而,國家農業部產業政策與法規司司長張天佐演講伊始,就開宗明義點題農業供給側改革。
張天佐認為,為什么會形成供給側的矛盾?總體上看,人們現在消費的農產品從原來主要消費初級農產品為主向消費初級農產品和加工制品并重來轉變,原來以溫飽型為主體的食品消費格局正在向風味型、營養型、便捷型甚至功能型的方向轉變。然而,我國農產品供給還跟不上消費需求的急劇變化要求,普通品種多,優質專用品種少,大路貨多,特色產品少,這就造成一方面大量普通農產品積壓賣難,另一方面優質高端的產品又供不應求。這些問題的產生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原因,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供給側,并且主要是結構性體制性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都市現代農業研究院院長周培透露,2015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達到接近4萬億,位列世界第一,貿易順差5945億元,而農產品的進出口額為1875.6億元,其中出口和進口的數字相差462億元。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競爭力和國家經濟實力不相稱。
周培認為,有五個問題亟待解決:產量和成本提升、成本攀升與價格低迷、庫存高企與銷售不暢、小生產與大市場、國內外價格倒掛。
追因:產業發展和政策支持都有“份”
張天佐認為,我國農業大而不強、農產品多而不優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我認為表現在四個方面:不平衡、不協調、不適應、不可持續。有些行業已經出現過剩,常規的農產品加工業如制磨粉、大米加工、榨油、方便面、飲料、烘焙食品、屠宰等等這些傳統的加工行業,總體上產能已經不小,有的方面產能過剩程度還比較高。
周培注意到,中國農產品商品率不到50%,而德國農產品商品率是100%。產業鏈短制約了農業競爭力和農民增收,沒有形成接二連三、三產脫節,產品質量安全管控難度很大。這兩年,農村鄉村旅游、休閑農業、農村電商等熱度高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空間和潛力遠遠沒有釋放出來。
在宏觀政策層面,國家發改委農村經濟司副巡視員許正斌檢討頗深。他說,大家都知道過去糧食、棉花、糖料蔗等都有很多支持政策,價格和收儲是連帶的,卻背離了市場供求關系,導致現在農產品供求出現產量大幅度增加、進口大幅度增加、國家儲備也大幅度增加的怪現象。這種情況下,農業發展的供求關系沒有真正反應出來,現在看來要加快推進“價補分離”改革。
另外,現在涉農資金總量很大,但安排部門也多,存在著重復安排、化整為零、資金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問題。現在財政部和國家發改委目前正在研究起草建立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的意見。下一步,還在醞釀確定一部分年度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以及推進土地、林權、水權制度改革,用以支持農村新產業新業態的發展。
解難:政策推動和產業升級并舉
許正斌帶來了許多政策新風,今后農業產業政策會進行怎樣的調整?
他給出了四個方向: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三元種植結構。按照穩定發展生豬、擴牛羊、優水產的要求,加快調整養殖業區域布局和品種結構。積極推進糧食生產功能區、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特色農產品優勢區“三區”建設,
國家發改委和農業部正牽頭編制特色農產品優勢區規劃,初步考慮可能推出34個重點品種來進行創建。深入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共融的產業體系。
張天佐則看到了將來農業產業的5大機遇:食品加工的裝備制造業、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主食工業化、休閑方便食品、農產品加工過程中的副產物綜合利用。
他特別對主食工業化加以闡述。據調查,城鎮居民70%的主食,農村居民大約40%的主食都依賴于社會采購,但是由于主食工業化水平比較低,產品質量、安全和衛生狀況難以保證。我國每年餐飲大概3萬億規模,饅頭、切面、早餐三個方面主食的市場規模有6000億左右,光饅頭行業每年產業規模大致3000億。農業部曾設試點,培育中央廚房加餐飲門店或生產企業加銷售網絡的方式,進行主食工業化生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中國農業科學院副院長李金祥提出了“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培育現代種養加的生態農業新模式,比如在農業普惠金融,農村高效物流,農村綠色生態等方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四川在線 2017-07-01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