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李經謀:糧食供給側改革是一盤大棋局

[ 作者:李經謀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7-21 錄入:王惠敏 ]

咬定青山不放松 (代序)

“新故相推,日生不滯”。歲月的長河奔騰不息,夢想的希冀催人奮進。

已然離去的2016年,是難忘的一年,也是非凡的一年。一則幽默的網絡語言頗令人尋味:美國總統,不是她;英國公投,脫了;誓言一生獻給國家,被“閨蜜”揭了老底;歐美多國政治動蕩,不確定因素增加;恐怖主義肆虐, 威脅國際安全;世界經濟復蘇乏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凡事如是,難可逆料”,無不讓人憂心忡忡。

然而,在如此亂局中“風景這邊獨好”:杭州峰會,貢獻中國智慧;“一帶一路”,宏圖快速推進;科技成就,驚見異彩紛呈;改革深化,經濟觸底企穩……2016,中國釋放出的溫暖成為融化世界政治經濟堅冰的深厚滋養。“中國擔當了全球經濟火車頭的角色”,達沃斯論壇創始人兼執行主席施瓦布在第47屆年會上如是說。

中國經濟的出色表現,見證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攻堅之年取得的豐碩成果。一年多來,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緊緊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明確“三去一降一補”的重點工作,直指多年經濟發展沉疴。

“風乍起,吹皺一池春水”。很顯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在深化中國經濟改革中發揮著重大作用,路透社評論認為,改革將“使市場力量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

 “供給側”一詞,從一個生僻的經濟學術語,時間不長,即成為破解中國改革難題的戰略重點和炙手可熱的十大社會流行語,足見其為“雄才大略,經緯遠圖”,應當為它多點幾個贊。

作為“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過去的一年間,農業供給側改革高度吸睛,糧食供給側改革緊鑼密鼓。然而,一些深層次結構性矛盾尚未有效緩解,“高庫存、高進口、高成本”持續疊加,給我國糧食安全帶來嚴峻挑戰——庫存高企與糧價走低交織,糧食對農民增收支撐能力下降;國內外糧價長期倒掛,糧食國際競爭能力下降;成本高企與產能透支,糧食可持續發展能力下降;階段性過剩和結構性失調并存,糧食供需匹配能力下降。應對這些挑戰,根本出路在于深入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糧食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糧食供給側改革是一盤大棋局。既要從調整糧食種植結構、更好滿足全社會對糧油產品的需求破題,也要在轉變糧食經營方式、為糧食發展注入新動能方面謀篇布局。

糧食供給側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既要矯正糧食供求失衡,提升供需匹配能力,也要通過系統性、整體性、根本性改革,促進糧食供給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要,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與以往幾次糧食結構調整相比,此次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是一場涵蓋范圍廣、觸及層次深的既治標又治本的全方位變革,也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糧食流通格局的戰略性轉型。因此,博采諸言,推究綜括,全面認知糧食供給側結構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發力供給側,要下好價格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先手棋”。 “不破不立,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價格機制和收儲制度若不改革,打下的糧食國家照單全收,生產者就無法擺脫政策依賴,就不會有動力優化種植結構,就無法終止過度生產的行為。激活市場,關鍵是要讓價格機制真正引導農業資源合理配置。這是個根本性的問題。此前進行的幾次種植結構調整,雖然要求農民面向市場調優生產,也在某種程度上解決了財政負擔過重、農民賣糧難和“打白條”等難題,但由于價格機制沒有實質性改變,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徘徊悱惻,結構調整陷入循環往復的輪回。

改革價格機制,需要全盤謀劃、系統設計。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堅定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堅持并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改變只漲不降的剛性預期,形成合理比價關系,盡量減少對市場供求的過度干預。大豆、玉米價格與市場接軌后,東北地區可能更傾向于“旱改水”,分品種施策固然考慮了不同品種的戰略重要性,但要防止“按下葫蘆浮起瓢”。稻谷加工鏈條短,若不能及時糾偏,去庫存將面臨更大的壓力。

改革價格機制,應充分體現優質優價的核心理念。抓緊制訂優質米、面、油等質量品質分類標準,建立覆蓋范圍廣的測評體系,定期向社會發布糧油質量信息,引導農民緊跟消費需求變化,調優“米袋子”,滿足“舌尖上的訴求”,靠市場鼓起增收的“錢袋子”。引導有條件的糧食企業通過訂單收購、合作入股等方式建設優質糧基地,培育從田間到餐桌的全產業鏈優質糧油經營模式,增加安全、優質、綠色、健康的中高端糧油的供給。

改革價格機制,亦應給特色糧油作物留出利潤空間。制定更加靈活主動、便于操作的結構調整政策,探索建立不同農作物種植收益、不同農業經營主體之間的補貼聯動機制,有效引導農民合理調整結構。比如,東北地區種植結構調整補貼低于玉米生產者補貼,勢必產生逆向激勵,弱化農民種植大豆、雜糧雜豆的動力。統一實施旱糧生產者補貼,或許可以平衡不同品種的比較效益,減少逆向選擇行為。

發力供給側,要唱好去庫存“重頭戲”。去庫存是當前糧食流通領域最為突出的矛盾,也是深化流通體制改革的一場硬仗。科學處理糧食存量與增量的關系,抓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工作,真正從供給側緩解糧食庫存壓力。抓住治理環境污染、減霾治霾等環保生態建設機遇,統籌糧食安全、食品安全和能源安全,以霉變玉米、毒素超標小麥、“鎘大米”等為原料,在“問題糧食”集中區,穩步適度擴大糧食燃料乙醇生產規模和使用區域;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玉米主產區和環境容量大的地區轉移,在東北四省區開展生豬種養結合循環發展試點,促進生豬產業轉型升級。

結合產業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深入研究消化糧食特別是玉米庫存、擴大有效消費新途徑,適當調低競價交易底價,在財政、稅收、信貸等方面采取優惠政策,進一步加大對主產區玉米加工轉化的支持力度,扶持發展以玉米為原料的生物基材料新興產業。結合精準扶貧和耕地休養生息,加大生態嚴重退化地區退耕休耕輪作力度,對退耕、休耕農民給予必要的糧食補助,對貧困人口給予糧油等實物救濟

把好糧食進口關。健全農產品貿易反補貼、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規,依法對進口農產品開展貿易救濟調查。嚴格控制玉米及高粱、大麥等替代品進口,把控好肉類、禽類、乳制品等轉化產品進口。擦亮“國門利劍”,堅決打擊糧食走私。擴大對外糧食援助,為深加工產品出口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發力供給側,要緊緊抓住降成本“牛鼻子”。糧食生產離不開土地、勞動、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近年來,由于要素價格快速上升,使得我國糧食國際競爭力持續下降,出現了“邊進口、邊積壓”“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尷尬局面。“萬山磅礴必有主峰,龍袞九章但挈一領”。補強中國農業的軟肋,最終要靠科技創新提高質量效益,要靠制度創新提升生產組織效率。

強化科技支撐,以創新驅動行業發展。在小麥、稻谷、玉米等單產步步登高、連續“跨欄”的同時,大豆單產卻原地踏步、踟躕不前。科技投入過少,造成我國大豆育種、栽培技術等長期落后于國際水平。因此,有必要加大科技投入,瞄準我國與發達國家農業差距的關鍵環節,加大借鑒和創新力度,取長補短,為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產量和質量效益“加油給力”。在新一輪結構調整中,要加快適宜機械化生產、輕簡化栽培、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的選育。特別要注重大豆、雜糧雜豆等特色作物的基礎研發、品種改良和技術推廣,提高生產效率和比較效益,將政府的宏觀目標有效傳導給微觀經營主體,降低農民調整品種結構的難度和風險,把地方特色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加快構建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政策體系,以適度規模經營提升農業競爭力。這是應對城鄉人口結構變化和農業兼業化、農民老齡化、農村空心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控制農產品人工成本過快上漲、增強我國農業基礎競爭力的根本出路。

發展規模經營,不能只局限于發展土地的規模經營,規模化服務也是規模經營的重要方面。要堅持以農戶家庭經營為基礎,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托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要逐步淡化農業收入型補貼,防止補貼越多,地租上漲越快,租地經營風險越大的被動局面,解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投入、風險分擔、產后服務等方面的現實難題。用好“互聯網+ 精準利器,幫助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接市場,低成本孵化糧油品牌,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同時,改善農業基礎設施,下決心解決好地塊細碎化問題,補齊農業機械化短板,著力推進“機器換人”,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為規模化經營打下良好的物質技術基礎。

發力供給側,要補齊市場化經營“新短板”。當前國內糧食市場正處于政策大調整、改革再推進時期。在實現國內糧食供求再平衡的過程中,要努力促進國內糧食市場發育,補齊市場化經營的“新短板”,激發多元主體活力。

信息的準確、透明和及時是市場化的標志。政府作為服務者,要根據市場流通的需要,建立基本的信息服務體系,定期向社會公布為市場運行服務的統計信息、調查信息、預測信息、產量信息、消費信息、庫存信息,幫助生產者和企業了解市場基本情況,進而作出合理的價格判斷。毋庸諱言,我國在糧油信息服務方面,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在信息的準確性、系統性、基礎性、預期性方面,尚需重大突破。

著力健全三大機制,更好地調動和保護各類經營主體參與購銷活動的積極性。建立市場化收購資金保障機制,在繼續發揮好政策性銀行主渠道作用的同時,鼓勵引導商業性金融機構開展收購、加工等信貸業務,解決多元主體入市收購的融資問題;大力促進現貨和期貨市場發展,建立市場風險轉移規避機制,為經營者提供規避市場風險的工具;建立糧食運輸協調機制,激活物流產業,打通物流節點,確保糧食運輸高效、便捷、經濟。

近幾年,全球氣候變暖,我國極端天氣頻發,加劇了糧食生產的自然風險,而政策性收儲的逐漸淡出,也使得種糧農民不得不承擔更多的市場風險。農業保險符合國家調整改進黃箱政策,支持擴大綠箱政策的導向,比直接補貼操作成本低、市場效率高。糧食收入保險既保產量又保價格,能夠同時彌補產量保險和價格保險的不足,是降低自然風險、市場風險損失的“雙保險”。可以在主產區、主產縣開展區域性收入保險試點,也可以對種糧大戶等規模經營主體開展專項試點。

發力供給側,要拓展國有糧企發展“新空間”。 此次供給側改革,是1993年、1998年、2004年糧改之后,糧食行業又一次重要改革。改革勢在必行、不得不為,必然會帶來利益的調整,但改革未嘗不是鳳凰涅槃、再辟蹊徑的機遇。

隨著超儲庫存消化、收儲規模縮減,基層收儲企業面臨業務銳減、經營乏力的難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的背景下,國有糧食收儲企業一定要努力找準歷史定位,破除傳統觀念,拓展新的業務領域,拼出新的發展空間,“百舸爭流,奮楫者先”,決不可重演10多年前大規模下崗分流的悲劇。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專業化水平低,是我國農業的一個短腿。糧食產后服務,更是短腿中的短腿。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小農戶提供代儲存、代烘干、代銷售服務,有利于糧食提質進檔,減少損失浪費,有利于增強市場化收儲條件下農民售糧的議價能力。基層收儲企業開展糧食產后服務,擁有其他主體不可比擬的先天優勢。有條件的企業,要注重發展產業經濟,統籌收儲運加銷各環節,實現貿易、加工雙輪驅動、兩翼并舉。

隨著供給側改革的深入推進,國有糧食企業改革將大幅提速。打破各種藩籬,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原則,以產權制度改革為核心加快企業改制步伐,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實施跨行業、跨區域兼并重組,培育競爭力強的大型糧食企業集團,以體制改革機制創新促進國有糧企提質增效。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經歷了數次大規模的農業結構調整。除了1984年的結構調整是由于倉儲能力不足而觸發,其余幾次結構調整都是因經濟下行、需求疲軟、財政不堪重負而觸發的。權宜之計與長遠之策相互干擾,致使之前數輪糧改或淺嘗輒止、或功虧一簣。

去年以來的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個關鍵詞合并為一個義項,彰顯了國家高瞻遠矚、畢其功于一役的決心和意志。而改革道路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此前數輪糧改的艱難、曲折、復雜提醒我們,“莫言下嶺便無難,一山放過一山攔”。哪怕供求形勢有所變化,我們也要保持足夠的戰略定力與歷史耐心,鎖定市場化改革這個大目標,矢志不渝、堅定不移,做改革的忠實踐行者和堅強捍衛者。

1993年起,二十四載魂縈夢牽,縱使青絲變白發,亦不忘追尋糧食市場化的初心。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由全民創業、萬眾創新所蘊積的巨大能量迸發在望。讓我們使出洪荒之力,在推進糧食供給側改革的大潮中迎難而上,浴火重生。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2017215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糧油市場報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性爱视频网站在线 | 五月婷之综合在线 | 日日噜噜噜夜夜爽爽国产 | 综合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 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卡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