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農資市場期待“大戶時代”

[ 作者:王克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7-08-30 錄入:吳玲香 ]

中國畝均化肥用量是美國的2.6倍,農藥利用率僅為35%

農資市場期待“大戶時代”

日前,農業部發布《關于建立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的通知》,通知提出,將建立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并要求到2019年底,基本實現農資和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用檔案全覆蓋。

隨著經濟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農業發展已經從追求單純數量增長到謀求發展質量的新階段。然而,由于農資消費主體未發生根本性改變,我國的農資市場并未能同步提升技術水平與經營規模,國內農資企業小、散、亂等問題依然存在。

受歷史原因及土地資源現狀等因素影響,我國農資消費主體還是戶均耕地9畝以下的“自耕農”。雖然消費主體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改變,但國內一些龍頭農資企業,已經開始探索產業升級之路,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小農經濟制約行業發展

中國農資流通協會副會長李永東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從全球范圍看,農資行業的集中度已非常高,發達國家甚至出現了明顯的寡頭壟斷格局。反觀國內,除了中國農業生產資料集團公司和中化化肥控股有限公司兩家“國字頭”企業外,沒有一家市場占有率超過5%,排名前5者所占市場份額總和也沒有超過15%。近5萬家企業,又大多偏好低價競爭,導致農資行業整體處于微利狀態。

李永東認為,國內農資行業集中度之所以很低,與中國的耕地資源現狀以及多年形成的土地制度密切相關——小農經濟必然導致農資行業的分散、多級,不僅攤薄了支撐企業健康發展的經營利潤,為農服務的資金實力與技術水準也無法提升。可做印證的數據是:95%以上的零售商不能很好地滿足現代農業的農資需求。

一位資深業內人士在與《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交流中說,人們通常認為行業集中度偏低導致產能過剩,而產能過剩又引發市場怪象,但不是所有問題都應當讓產能過剩“背鍋”,需求端品質不相匹配的問題更為嚴重——產能過剩主要集中在傳統農資產品中,具備更高科技含量的新產品卻難以取而代之,其根本原因就是消費主體在中國農村通常是散戶,而非有組織、有規模的種植大戶或家庭農場。

有研究認為,100~200畝是盈利性最好的農業種植規模。當種植規模超過20畝后,農資消費主體及消費心態都會“升級”。據農業部統計,2016年全國已有超過87萬戶家庭農場,經營耕地占全國承包耕地總面積的13.4%,其中,經農業部門認定的家庭農場超過34萬戶,平均種植規模為170畝左右。但更多的農資消費主體還是戶均耕地9畝以下的“自耕農”。

因為農資“零售”模式已經落后,現代農業更倚重技術服務而零售商難當此任,早在七八年前,就有專家認為農資零售商將會很快消失。然而,現實卻并非如此。

不過,農業部部長韓長賦表示,土地經營權流轉戶數和面積逐步增加是大趨勢,發揮適度規模經營在建設現代農業中的引領作用是大方向。這一說法得到業內人士的普遍認同。

有專家假設,規模經營以后,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和專業合作社會大量出現,如果農業經營主體的單位耕地面積達到75畝,農資消費主體可比現在減少90%。參考國外的基本數據,我國農資生產和流通企業將相應大幅“精簡”。“中國農資行業最終篩選和保留20家左右的龍頭企業應當是比較合理的。”李永東認為。

“大戶時代”現雛形

農業部公布的數據表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目前的化肥農藥利用率都很不理想——畝均化肥用量21.9公斤,遠高于畝均8公斤的世界平均水平,是美國的2.6倍,歐盟的2.5倍;農藥平均利用率僅為35%,歐美發達國家的這一指標則是50%~60%。為此,農業部專門發布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和《到2020年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有專家認為,這恰恰給我國農資企業的專業服務帶來了極大的升級空間。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采訪中發現,一些農資企業家早已主動迎接“大戶時代”這一趨勢,在許多地方可以看到“大戶時代”的雛形。

農資供應龍頭企業安徽輝隆農資集團就向3200多個種植大戶提供了葡萄、草莓等作物從種子到餐桌的全程解決方案。該集團下屬公司發起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并為其提供農機耕作、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多項托管服務,累計托管土地1.5萬畝。在銀行風控管理體系基礎上,輝隆集團還結合農資行業特性,開發“預付墊款”“賒銷墊款”兩款金融產品,為合作對象提供資金支持。此外,輝隆集團還直接參與農村土地流轉,在全椒、臨泉兩縣承租數萬畝土地,打造集良種繁育、糧食種植、新品試驗、農業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區。

2016年,肥料巨頭史丹利農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分別與恒基利馬格蘭種業有限公司、AgSource Cooperative Services等公司開始合作,這一系列舉動,被業界認為是該公司從單一農資供應商向綜合農業服務商的轉型。目前,史丹利已在東北、內蒙古、山東和河北等地成立9家專業公司,流轉50多萬畝耕地開發種植產業鏈,并采取“自營+平臺”的操作模式示范和帶動周邊種植大戶、農業合作社和普通農戶,并為其提供全套種植方案和全流程服務。

李永東認為,具有“自營”特征的“大戶”嘗試,可以看作是流通企業直接變身農業企業的特例,不斷吸引青年農民和社會力量加入“三農”以改變農資消費結構才是根本出路。“農資企業的準確定位還應當是‘圍繞作物提供全程解決方案’。”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獲悉,“圍繞作物提供全程解決方案”為發達國家的農資企業所廣泛推崇,這一模式推廣后又反過來促進了農資消費主體的更新換代。“農民”則因現代農業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的大幅提升,由身份印記變為職業選擇。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經濟周刊》2017年第34期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日韩中文字幕AV | 亚洲日韩制服丝袜AV在线 | 色yeye在线视频观看 | 日本免费不卡高清网站视频 | 五月天婷婷男女视频0 | 中文自拍另类中文亚洲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