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車駛入江蘇南京市高淳區的中國首個“國際慢城”——椏溪,全長48公里的“生態之旅”線路穿梭于六個行政村之間,早園竹、紅楓、葡萄、茶園、花卉等種植園散布沿途。在重點打造青蝦、早園竹、水草等特色生態農業品牌的同時,椏溪鎮以“國際慢城”品牌效應帶動休閑旅游業發展,打造了金色花海游、農事體驗游、戶外運動游、竹海探幽游、低碳養生游等多條旅游線路,形成了一批以“吃農家飯菜、做農家農活、住農家驛站”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村落。
曾經的椏溪,交通不便,土地產出低,多數村民選擇外出謀生路;而如今,鄉村生態旅游已經成為當地一張新名片,村民在家就能致富。而椏溪鎮只是江蘇農村產業發展模式的一個縮影。蘇州吳中區甪直鎮、鹽城大豐區和射陽縣等地,也都圍繞當地實際大力發展各具特色的農業產業。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村必須富。江蘇省在新農村建設中,以市場為導向,圍繞農業特色產業做文章,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構建“接二連三”產業新布局:以農業(第一產業)為基礎,發展農產品深加工(第二產業)和旅游業(第三產業)。
擦亮品牌??
生態旅游熱吸引農民返鄉創業
“之前很多村民都外出打工,收入不算高,但比在家種地強。”椏溪鎮藍溪行政村大山村紅星農家樂經營戶芮紅星說,現在不一樣了,椏溪鎮生態旅游知名度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村民選擇回家發展農家樂、民宿。
時值中午用餐時間,三五游客在荷塘邊的涼亭里圍坐一桌,一邊品嘗農家特色菜,一邊欣賞田園風光,這是記者在紅星農家樂看到的場景,芮紅星說,旅游旺季這里可同時容納150人用餐。
椏溪鎮鎮委宣傳委員王翠香介紹,第一批像紅星農家樂這樣的農戶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帶動了農家樂、民宿等快速發展。2016年椏溪鎮僅大山村、石墻圍旅游鄉村發展農家樂71戶,農家客棧48戶,農家樂人均年經營性收入6.8萬元,帶動農民就業1289人。
王翠香說,在新農村建設之初,當地鎮政府根據當地自然條件稟賦,確立了發展生態鄉村旅游的思路,強化基礎設施投入,打造生態之旅風光帶。而中國首個“國際慢城”的成功塑造,進一步打響了當地品牌。
2010年7月,與高淳結為友好城市的意大利波利卡市市長、世界慢城聯盟副主席安杰羅瓦薩羅到訪椏溪鎮生態之旅風光帶,認為這里完全符合“國際慢城”的標準。2010年11月27日,在蘇格蘭舉行的“國際慢城”會議上,高淳“椏溪生態之旅”被世界慢城聯盟正式授予“國際慢城”稱號,成為中國首個“國際慢城”。
椏溪“國際慢城”將整個特色小鎮劃分為八個功能分區,共同統一在“慢”文化下,并將吃、住、行、游、購、娛等旅游基本服務功能合理分布在整個慢城特色小鎮中。為了能留住游客,今年,椏溪新打造了半城涵田房車露營基地、隱院書院等一批項目陸續開放,讓游客能全方位多角度地體會慢生活帶來的樂趣。
而鹽城大豐區恒北村,有著近50年早酥梨種植歷史。果樹種植是該村傳統農業,總耕地面積9600畝,其中林果面積8000多畝。但傳統的果樹種植收益并不高,如何深挖當地特色資源,做強相關產業、促進農民增收,成為當地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恒北村黨委副書記胡志榮介紹,深度挖掘梨園文化,恒北村確立了發展鄉村田園特色旅游發展之路,早酥梨也已經成為恒北村的綠色名片,聚集開發了果林飄香、美滿河畔、梨花節、采摘節等特色項目。投資約5億元的原鄉溫泉旅游度假村項目正在建設中,春季賞花、秋季摘果、冬季泡溫泉,該村也正在積極拓寬鄉村旅游特色,吸引游客、留得住游客。2016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500元,其中果品收入達21000元。
同處鹽城的射陽縣也在圍繞本地特色產業及優勢大做鄉村旅游文章。據射陽縣委副書記吳岡玉介紹,今年射陽縣將實施長蕩東籬生態園,臨海智能紡織博物館,興橋幸福農業觀光園與綠色氧吧休閑園,射陽研學旅游基地,新坍新潮鄉村旅游區等20個重點旅游項目,計劃投資50億元。
延伸產業??
高附加值農產品讓農民腰包更鼓
除了普通的果樹種植,恒北村村民王祝芳去年還學會了一項新技術。“跟從河北來的技術員學了3個多小時,總算學會了套瓶。一個瓶里塞一至兩個小梨果,等到早酥梨成熟就長在酒瓶里出不來了,到時候直接把瓶子取下來,再進行技術處理,送到酒廠就能釀成早酥梨酒。”王祝芳說,之前一個早酥梨統一收購價約1元,套瓶后10元一個。
結合早酥梨生產特點,恒北村逐漸形成了“2+1”的產業特點,即“有機果品產業、生態旅游產業+梨園衍生產業”,王祝芳進行套瓶的恒北“永不分梨”酒就是一例。
恒北村在2015年引進果酒套瓶技術,在梨剛掛果時進行套瓶,讓梨在瓶中生長、成熟。經過與當地酒廠合作,一瓶2斤裝恒北“永不分梨”酒售價400元。胡志榮表示,村民進行套瓶種植的積極性很高,2016年套瓶1萬瓶,成功率約72%。隨著恒北“永不分梨”酒的生產工藝不斷改進,市場不斷開拓,規模將進一步壯大。此外,恒北村還積極開發“梨”木工藝品等衍生產業,都收到不錯收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蘇州甪直鎮,“春有荸薺夏有藕,秋末慈姑冬芹菜,三到十月茭白鮮,水生四季有蔬菜”,就是當地物產富饒的真實寫照。甪直鎮人大主席王民稱,長期以來“水八仙”生產品種雜亂、不成規模,甪直鎮澄湖農業園的建設就是為了提升“水八仙”質量,擴大影響力,進而促進農民增收。
通過精選適宜于當地種植的主打品種進行推廣,甪直鎮澄湖農業園建立了“水八仙”種質資源保護圃,精選優良品種,提高其產品質量,同時實現產銷一體化,形成主導產品的品牌競爭力,以帶動整個園區特色農業發展。目前,澄湖“水八仙”芡實成功獲得國家農業部地理標志。依托水鄉特色,當地重點打造的蘇州澄湖現代科技生態農業示范園已經初具規模。
提升農特產品品牌競爭力只是第一步,王民稱,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變化,澄湖農業園將突出優勢做強“一產”、突出創新做優“二產”、突出特色做活“三產”作為其發展目標。通過創新農產品加工模式,以銷售促加工,甪直鎮充分發揮市場對農產品加工的導向作用,引進農業深加工企業增加產品生態、科技含量,提升附加值。
反哺農業??
集體經濟改革讓農民變股民
除了“水鄉古鎮”這個名片外,甪直鎮還是國家首批“特色小鎮”——“模具小鎮”。模具,是工業生產基礎工藝裝備,被視為“工業之母”,涉及機械、汽車、輕工、電子、化工、冶金、建材等各個行業。與其他江南古鎮不同,甪直鎮并沒有把“錢途”全部押寶在旅游業,歷經鄉鎮企業、外向型經濟和新型城鎮化三輪發展,甪直的模具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
甪直鎮位于蘇州吳中區,位于蘇州市東南面,當地工業發展基礎良好,而且交通區位優勢明顯,距離虹橋機場約45分鐘車程,到昆山高鐵站不到半個小時。蘇州好特斯模具有限公司就是在甪直鎮這片土地上成長起來的一家知名模具企業。
好特斯公司從最初十幾名員工到成為知名熱流道系統供應商之一,十多年的時間里,不斷通過自主研發和技術改進,正是甪直模具裝備產業這些年發展的一個鮮活縮影。高度的產業集聚,催生了專業化、市場化的分工,為模具特色小鎮創造了極佳的生態環境,也培育了一批像好特斯公司一樣的知名龍頭企業。
如今在甪直鎮當地,光是模具從業人員就已達到6000多人,技術人員有2500多人,聚集了兩百多家模具企業。為了發展壯大模具裝備產業,甪直提出了“模制造產業1215三年行動計劃”,即100萬方的產業載體,200家模具類制造企業,從而實現100億工業產值規模和5億稅收。在工業發展的過程中,極大帶動了當地農村發展。類似廠房用地租金等收入直接讓當地村民受益。
記者走訪發現,蘇南農村大多進行了股份合作制改革,明確農村集體資產權屬關系。在兼顧所有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利益公平的前提下,積極開展以清產核資、資產量化和股權管理等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社區股份合作改革,重構了股份合作社、經濟合作社、股份公司等新形態的集體經濟組織,大大激活了集體經濟組織的活力,促進了集體經濟的發展。
王民介紹,2001年,吳中區就開始了農村集體資產股份制改革探索,2011年全區所有農民實現了向股民的轉變。在發展的過程中,通過村與村聯合、集團公司等形式,村民享有股份,從而激活農村各類閑置資源,享受投資分紅,增加農民收入。2016年,吳中區各類合作社累計分紅達6.97億元,其中社區股份合作社現金分紅1.23億元,農民合作社戶均分紅5700元。
專家點評
發展農村特色產業
市場為導向政府不可缺位
“各地的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較大的差距,新農村建設和發展模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韓紀琴介紹,江蘇農村產業發展大致可以分為生態農業帶動型、工業企業帶動型、鄉土文化帶動型、城鄉統籌一體化等模式。
產業的發展需要考慮當地的資源稟賦。韓紀琴提出,江蘇的新農村建設,蘇北、蘇南的模式有一些差異,未來發展中生態環境、“互聯網+”等元素都應必備,但是蘇北還是要強化農業食品產業的競爭力,打造品牌。蘇南地區則更要強調鄉土文化元素。另外,一二三產業的融合也非常重要,有利于實現農業食品供應鏈的價值增值,提高農民的收入。
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耿獻輝也認為,激發農民發展農村特色產業的主體意識與積極性,由特色產業支撐農村發展并保持農村活力,通過一二三產業融合拓展農業多功能并提高其附加值,農民的收入才最終會得以提高。
農村產業最終離不開農村這個特定區域,不同地域的農村,其地理區位條件、自然資源稟賦、人文歷史、傳統文化、市場范圍等都有所不同,這就決定了不同的農村應具有不同的特色產業。耿獻輝認為,特色小鎮離不開特色產業的支撐,或者休閑旅游、或者特色加工制造、或者特色種養殖業,“不同農村的特色產業支撐因資源稟賦而不同,但最終增加農民收入這個目標是一致的。無論什么樣的農村,無論什么樣的特色產業,如果農民不參與,不能成為特色產業的主體,這樣的農村產業也就不可持續”。
從具體產業來看,耿獻輝認為,農村特色旅游產業要充分利用農村這個特色資源,基于農業的自然生態和農村的歷史人文,不能搞成大企業主導的風景區,不能將農民置之度外,農民要參與到農村特色旅游產業鏈中去,成為民宿、農家樂、特色地產農產品等環節服務的提供主體。農村特色加工制造業也要前后延伸產業鏈條,形成研發設計、加工制造、包裝、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分工合作的產業鏈,集群化發展,繼而發展壯大升級,成為農民非農經營性收入和工資性收入的增長源泉。農村的特色種養殖產業,要用一二三產業融合的理念作為指導,基于特色農產品,農民進行適當的農產品加工、直銷活動,分享第二和第三產業的收益。
“無論哪種形式的特色產業,市場機制是配置資源的根本性力量,政府要提供基礎設施建設、交通條件改善與區域品牌等公共產品,引導并維護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但不能越俎代庖。”耿獻輝說。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南方日報 2017-09-12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