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又與時俱進提出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新要求。全省各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奮力開拓,不斷豐富內涵,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促進美麗經濟發展。浙江已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省。
浙江省是美麗鄉村的首創地。2003年習近平同志親自調研、親自部署、親自推動“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開啟了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新篇章。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省委、省政府又與時俱進提出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新要求。全省各地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奮力開拓,不斷豐富內涵,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促進美麗經濟發展。浙江已成為宜居宜業宜游的美麗鄉村建設的標桿省。
宜居宜業宜游,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
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省以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為目標,完善農民主體、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規劃引領的建設機制,在宜居鄉村、共富鄉村、人文鄉村、樂活鄉村、善治鄉村為內涵特色的美麗鄉村升級版建設上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大力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生態農韻的宜居鄉村。浙江把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作為打造美麗鄉村升級版的突破口和主攻點。
以“五水共治”“四邊三化”“三改一拆”為抓手,大力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全面推行“河長制”,完成“清三河”治理任務。大力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2014年以來各級投入300多億元,500萬戶農戶生活污水實現截污納管,2.1萬個村完成治理,全省村莊覆蓋率、農戶受益率分別為90%、74%。全面推行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處理,建制村覆蓋率達到100%。大力推行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分類處理,推動垃圾“扔進桶”向“分好類”轉變。
大力開展美麗鄉村示范縣、示范鄉鎮、特色精品村創建和美麗鄉村風景線打造。實行全域規劃、全域提升、全域建設、全域管理,推進美麗庭院、精品村、風景線、示范縣四級聯創,初步形成了“一戶一處景、一村一幅畫、一線一風景、一縣一品牌”的大美格局。創建美麗庭院43萬戶,培育特色精品村2000多個,打造美麗鄉村風景線300多條,已培育美麗鄉村先進縣58個、示范縣6個、示范鄉鎮100個、特色精品村300個。美麗宜居示范村國家級試點和全國美麗宜居示范村莊總量居全國首位。
堅持科學規劃引領。修訂完善縣市美麗鄉村建設規劃和精品村、風景線規劃,統籌規劃農業產業、農業園區規劃與村莊布局規劃,加強空間布局規劃、土地利用規劃、基礎設施建設等規劃之間的銜接。
二、大力發展美麗經濟,建設共創共享的共富鄉村。以“兩山”重要思想為指引,從建設美麗鄉村向經營美麗鄉村轉變,大力推進“美麗成果”向“美麗經濟”轉化,把美麗轉化為生產力,增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持久動力。
依托美麗鄉村,推進農業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展農業新功能,積極發展農村新興美麗產業。因地制宜推進休閑觀光農業、創意農業、養生農業等新型農業業態;農家樂、民宿等鄉村休閑旅游業蓬勃發展。2016年,全省農家樂特色村(點)3484個,從業人員16.6萬人,年營業收入291億元。
依托互聯網大省的優勢,推動互聯網與農業農村深度滲透融合的新經濟業態,農村電子商務迅猛發展。全省農產品網上銷售額304億元,建成淘寶村506個、村級電商服務站1.1萬個,農村電商走在全國最前列。
依托美麗鄉村資源優勢,科學推進農村集體“三資”經營管理,探索資產經營、資源開發、服務創收等多途徑促進集體經濟增收,集體經濟不斷壯大。2015年全省村級集體經濟收入362億元,村均收入123萬元。
三、弘揚農村文明鄉風,建設文化為魂的人文鄉村。美麗人文是美麗鄉村建設的靈魂所在,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面推進人文鄉村建設,主要著力于三個方面。
推進鄉村文化建設。從2013年起,農村文化禮堂的建設工作連續被納入省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禮堂活動內容越來越豐富,滋養了一批“最美”典型,弘揚了農村“好家風”,文化禮堂已經成為村民的“精神家園”。目前已建成農村文化禮堂6424個。浙江省成為文化部全國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工作試點省。
持續推進歷史文化村落保護。2012年起,浙江省全面開展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先后啟動172個歷史文化村落重點村和868個歷史文化村落一般村的保護利用工作,修復古建筑3000余幢、古道212公里。并在全國率先實施“《千村故事》‘五個一’行動計劃”,弘揚具有浙江時代印記和地域特色的文化遺產。1237個歷史文化村落逐步成為浙江美麗鄉村建設的文化窗口。
培育好淳樸文明鄉風。深入實施優秀文化傳承行動等“六大行動”,將核心價值觀融入道路、公園、河岸的建設之中,讓農民在賞心悅目中受到教育。開展鄉風評議和新鄉賢活動,運用村規民約、家規家訓、牌匾楹聯等,提升農民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
四、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建設城鄉融合的樂活鄉村。省第十三次黨代會以來,全面推進城鄉綜合配套改革,以改革來激發美麗鄉村建設的活力。
深入推進“新土改”。深化以產權制度為核心的農村改革,通過確權、賦權、活權、保權,將農村死產變為活權、活權變活錢,切實助推農民增收、改變生產生活。
積極開展“新金改”。在農村產權全面確權的基礎上,通過推動金融下鄉、發展普惠金融等途徑,為農民致富、農村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信貸保障和高水平的金融服務。
持續深化“新戶改”。2015年底,省政府出臺《關于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全面放開縣(市)落戶限制,建立了城鄉統一的戶口登記制度,逐步消除了依附于戶口上的城鄉差別待遇,加快了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的進程。
扎實推進“新社保”,提升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2014年浙江省11個設區市都已制定出臺全市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率先在全國完成城鄉居民醫保職能、制度、經辦并軌。2015年全省在城鄉居民醫保并軌的基礎上,率先實現大病保險制度全省全覆蓋。加大社會救助兜底力度,2016年城鄉低保平均標準分別為每人每月678元和631元。
五、推進平安社區和基層黨建,建設服務臻美的善治鄉村。堅持以基層黨建促美麗鄉村建設,以鄉村治理促平安社區建設,全力構建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體”新型農村社會治理模式,努力打造社會活力最強、社會秩序最優、社會風氣最正、社會服務最美、社會治理最善、干群關系最好的善治鄉村。
扎實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全省各地高標準落實農村基層黨建“浙江二十條”。各級基層黨組織堅持以民為本,將民眾關心的、政府重點抓的工作寫入村規民約,培育良好的鄉風民風。
進一步探索完善法治、德治、自治“三位一體”的基層社會治理現代化體系。堅持以法治為綱,不斷提高依法治鄉、依法治村水平。以德治為基,不斷激發群眾道德自覺,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把公民道德建設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個領域,真正實現美麗鄉村美在心靈。以自治為要,突出發揮村規民約的自治作用,把重大決策、規劃藍圖交給群眾民主決策。
堅持美麗鄉村與生態文明建設互促共進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生態文明建設互促共進。把“兩山”重要思想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始終,充分發揮浙江農村山水資源豐富的自然稟賦優勢,實現生態省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的緊密結合,形成生態環境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共進的機制,形成既有現代文明、又有田園風光的美麗鄉村的新境界。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文化建設互促共進。把文化為魂的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始終,既注重傳承和弘揚傳統農耕文化和優秀民俗文化,又注重推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以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來提升美麗鄉村的內涵美。在美麗村居建設、美麗農業發展、美麗經濟發展和新型農民培育中都注入文化基因要素,形成文化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共進、相得益彰的新格局。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美麗經濟互促共進。把經營美麗鄉村的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與發展之中,努力把美麗轉化為富民強村的生產力,增強農民建設美麗鄉村的內在動力和活力。順應城鄉融合發展、一二三產融合和產村融合的新趨勢,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美麗鄉村建設緊密結合,發展美麗農業,催生民宿、農家樂、休閑農業等鄉村旅游業發展和健康養生養老產業的發展,形成美麗鄉村與美麗經濟互促共進的新機制。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新型城鎮化互促共進。把統籌城鄉興三農的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的建設中,推進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向美麗鄉村延伸,城市基本公共服務向美麗鄉村覆蓋,城市現代文明向美麗鄉村輻射,全面提升城鄉發展一體化水平。通過縣、鎮、村三級美麗聯動創建,形成打造美麗縣城、美麗小鎮、美麗鄉村的城鄉一體的美麗建設新體系。順應新一輪城市“上山下鄉”的興起,積極引導城市的消費、投資、創業轉向美麗鄉村,開創城鄉互聯互通、互促共進的美麗城鄉建設的新局面。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社會建設互促共進。堅持經濟建設與社會建設協調推進的理念,把和諧社會建設貫徹到美麗鄉村建設中去。把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推進農村社會和諧與公平正義、加強扶貧濟困作為美麗鄉村建設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把實現社會和美、鄉風醇美作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要標志,充分發揮新鄉賢的作用,培育美麗鄉村共建共治共享新機制,扭轉農村社會建設長期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狀況,形成農村社會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互促共進的新氛圍。
深化改革,不斷提升美麗鄉村建設整體水平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農村改革互促共進。把改革創新促發展的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之中,致力于以深化改革來增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動能,通過整體推進城鄉綜合配套的產權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公共服務制度改革和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等系列改革,充分發揮市場在美麗鄉村建設要素配置上的決定性作用,形成城鄉資源要素投向美麗鄉村建設的新機制,不斷增強美麗鄉村建設的新動能。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與美麗黨建互促共進。把以黨建促發展的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之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同時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衡量檢驗和鍛煉提升黨組織建設成效和戰斗力的重要工程,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形成美麗鄉村建設和基層黨組織建設互促共進的新景象。
堅持美麗鄉村建設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互促共進。把政府主導、農民主體、社會參與的全社會共建的理念貫穿于美麗鄉村建設中,充分發揮政府財政投入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主導和引領作用,不斷激發農民群眾、農村集體的主人翁意識和建設主體作用,實現從要我建設美麗鄉村到我要建設美麗鄉村的轉變。同時以美麗鄉村既是農民生產生活的美好家園,又是城里人養生養老的幸福樂園的新定位,來吸引市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形成全社會共建共享美麗鄉村的新機制。
作者單位:浙江省農民發展研究中心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浙江文明網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