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
進入新時代,貫徹新理念,聚焦新目標,落實新部署。站在更高的歷史方位上展望2018年:要繼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打好“三大攻堅戰”。經濟之聲推出系列述評《關鍵之年關鍵點》,今天推出第四篇:如何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在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被列為明年必須做好的八項重點工作之一。
關鍵之年的關鍵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何被提到如此重要的高度?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表示,這是由于我國社會發展的不平衡決定的。
李國祥:咱們國家進入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新時代中國最大的不平衡,就是城鄉發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就是鄉村發展的不充分,解決三農問題是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
鄉村振興既是國家戰略,也是7億農民內心的期盼。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農村不能掉隊,在同心共筑中國夢的進程中,7億農民不能掉隊。
那么,在關鍵之年的關鍵點,如何更好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呢?
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宏觀室副主任李國祥認為,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科學制定鄉村振興戰略規劃。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清除阻礙要素下鄉各種障礙。李國祥表示,科學規劃能讓鄉村振興少走一些彎路,這是實施鄉村振興的前提:
李國祥:18年,我們實施鄉村戰略,首先就是規劃,只有規劃做好了,才能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少走彎路。財政投入、動用的社會資源有效性才會提高。
其次,還要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讓收儲價格更好反映市場供求,擴大輪作休耕制度試點。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認為,農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意義非常重大。
孔祥智:從供給側角度來看,滿足國內14億人需求沒有問題了,但是結構性短缺是目前面臨最大的問題,高質量產品不多,所以今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來從量到質的轉變,這也是我們農業增長方式的一次重大轉變,我覺得意義非常重大。
在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孔祥智看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核心還是在于產業興旺。
孔祥智:鄉村振興戰略最關鍵的還是產業興旺,沒有農業談不上農村,要把農民一家一戶的小農戶引領到現代農村發展的體系上來;第二就是盡可能地使一些人才回流到農村,吸引返鄉創業的勞動力,吸引大學畢業生包括城市居民到農村創業;第三就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依然不夠,比如說農村的道路,農村的用水(自來水),農村的廁所,農村的房屋,基礎設施的改造,都有待進一步加強。
如今的中國農村,正在主動發力,迎頭趕上,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農村一定能夠成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寄得住鄉愁的美好家園。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經濟之聲 2017-12-23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