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 鄉村發現 > 首頁 > 三農資訊

城鎮化+旅游:一場“神形兼修”的革命

[ 作者:品橙旅游  文章來源:中國鄉村發現  點擊數: 更新時間:2016-03-04 錄入:吳玲香 ]

城鎮化是產業集聚順勢而為的過程,城鎮化與產業相輔相成、互進互動。旅游作為綜合型產業,涉及交通、游覽、住宿、餐飲、購物、文娛等諸多環節,由此帶來的消費集聚將直接推動城鎮化過程。城鎮化與旅游之間,存在屬性的耦合性、機理的聯通性。尤其是經濟技術爆炸式發展的現代社會,交通、互聯網、物流、通信向社會每一個角落滲透,使曾經封閉、排外的地域空間都向開放、流通、共享轉型。社會的消費習慣、銷售渠道、市場格局、產業布局、城鎮驅動都面臨深刻變革,改變了城鄉與旅游業之間的關系定位。

互聯網+物流:改變傳統消費模式,重構城市地緣競爭

工業城市發展模式主要是加工原料并生產工業品;商業城市的發展模式主要是集聚商品并分銷商品。

這些發展模式,地緣優勢是核心競爭力之一,沿江、沿海、沿邊、或者南北交匯點、東西圍合地,決定了商品從生產到銷售的地域空間大小。

在傳統的商業模式下,購買這一行為幾乎都是以地域空間為邊界的。比如一個商鋪要開在人口集聚的地方,在有效半徑內可以輻射到更大的消費群體。而一個人購買商品,主要還是他從生活的有限地理區域內獲取,商品銷售依賴傳統渠道一層一層分銷、傳導下來,到農村已經是銷售渠道的末梢,因此農村商品匱乏。

可以說,傳統商業社會,任何一個商鋪,或者個人,都有受制于地理空間的銷售半徑或購買半徑。

互聯網+物流的迅速崛起,改變了傳統的銷售渠道,原則上使每一個人都可以不受地理空間的限制,與全國任何地方的生產銷售點建立直接的渠道,而不需要經過分層與中介,不受地域的制約。比如,農村用戶在網上也可以買到與大城市居民同樣的商品,通過快遞送到家門口。

互聯網帶來三四線城市、農村消費的變化,擴大了物流覆蓋的縱深,商業銷售的半徑,城鄉的地理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消失了。互聯網改變的不僅是物流的,更是帶來了生產、消費、物流的改變,構筑了新的商業流通體系。

這就使生產商可以不通過固定的商業城市展銷商品,不借助固有的層層分銷渠道,而直接通過互聯網與現代物流把商品銷售給個體,傳統依賴地緣優勢興起的商業城鎮,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吸引顧客前去購物、批發交易的能力。城市里的商業體實體店,很多已逐漸淪為顧客的試衣間,只試不買的現象屢見不鮮。

互聯網剝離出人的流動物的流動兩種商業模式

其一,互聯網+物流,是商品與資金的流動。購物成為一個在家里完成的動作,顧客在互聯網上可以選擇全國任何地方的物品,而不需要人親自前往,打破了地理空間的隔閡,也解放了人在購物中的現場化

其二,互聯網+旅游,是一個全方位的流動。互聯網雖然可以取代旅游全過程的某些前置或者后置的環節,比如預訂旅游產品、支付費用。但是最核心的環節——游,必然需要身臨其境,必然需要人的現場參與,必然是現實的體驗。

因此,與純粹購物只需人的在地參與不同的是,旅游首先是人的異地參與,需要人的流動,進而帶動商品的流動、資本的流動、信息的流動、車輛的流動。可以說,旅游作為綜合性產業,能夠一業促百業一樣流動促進百樣流通,這也是為什么各地競相發展旅游業的根源。

旅游代表了城市開放性、包容性、流通性、共享性的第一窗口

由于社會分工在城市的進一步細化,使居住于城市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像在農村那樣自給自足、獨立生活,必然要與城市的其他人進行交流、交換、交易。交易的過程就是流通的過程、開放的過程、共享的過程。

一座城市這樣的交流與交易越頻繁、越活躍,就越具有活力。城市不可能是封閉的、靜止的,與外界隔絕的,而必然是開放的、流通的、包容的,是能夠主動吸納各種生產要素、主動接納各種優秀人才的。

因此,城市的本質屬性是開放、流動、包容,城市競爭力是在社會、經濟結構、價值觀念、文化、制度政策等多個因素綜合作用下創造和維持的,是城市為其自身發展在區域內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能力,歸納來講就是開放性、包容性、流通性、共享性與差異性的程度。

城市的開放、流動、共享,反映在人口的流動、物品的流動、資金的流動、信息的流動、以及其它要素的流動。

旅游是傳播文明、交流文化、增進友誼的橋梁。一座城市能夠具備廣泛吸引游客的魅力,能夠接納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包容各種不同的文化、習俗、個性,并讓游客游的舒心、游得放心、游得安心,體現了這座城市的開放度、包容度、共享度。

旅游業能夠一業促進百業一樣流動促進百樣流通,因此也是代表一座城市開放性、包容性、流通性、共享性的第一窗口

旅游+”:推動城市內在改良、外在改容,重塑城市的綜合競爭力

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擴張,吸納農村的人口,占用農村的土地,侵吞農村的資源,以農村的凈輸出為快速城鎮化的動力,一些城市大拆大建,傳統文化被遺棄、宜居環境被忽視、千城一面,人口膨脹、交通擁堵、霧霾嚴重、環境惡劣等,城市的宜居性下降,質量變差。

隨著發展階段、發展環境、發展條件的變化,工業城市的內生動力正在逐步消退,先發優勢正在逐步弱化,面臨著轉型升級和創新驅動能力不足、投資持續增長動力和環境容納能力不足等壓力。另一方面,消費經濟時代城市本身及其文化表征已成為一種可以生產并進行交換的商品,旅游作為促進消費的核動力,用旅游業來驅動城鎮化建設,成為新常態下的新選擇。

一般來說,大多數城市居民對自己長期生活的環境,是難以隨心所欲地改變的,對建筑的不可遷性、對生活的無奈性、對家園的情感性、對熟悉的依賴性、對現狀的麻木性,使他們對自身生活環境只能順其自然。因此,以居民為考核的城鎮建設,相對來講要求更低,格局更小了。

但是,當居民離開居住地,化作游客到其它城市進行短期旅游生活,必然要求更加美觀、更加特色、更加震撼,要求獲得與自己居住環境完全不同的體驗。可見,以游客為考量的城市建設,要滿足異地人的生活觀,具有吸引異地人的魅力,就必須具有建筑景觀的獨特性、旅游化、公共服務的便捷性、旅游化。

與工業城市、商業城市相比,旅游城市以服務好游客為核心競爭力,以異地人滿意為原則,其生態環境、建筑景觀、公共服務是最以人為本的,因此也可以更好地滿足當地居民與外來游客的雙重需求。

現代城市需要通過激烈的競爭獲得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旅游作為人人參與、社會關注的熱點領域,完全可以成為城市營銷自我的利器,成為城市競爭勝出的重要標準之一。因此,旅游驅動城鎮化,從內而外進行包裝、整改、提升,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就是要擯棄盲目開發土地、建房造樓來拓寬城鎮框架,進而引發征地拆遷等影響社會安定和諧問題的發展方式,是伴隨著旅游業和城市化不斷發展而出現的一種必然現象。

旅游所代表的,是一座城市的綜合競爭力。旅游驅動城市建設、改良、完善,就必然要充分認識、尊重、順應城市發展的規律,尊重城市發展的歷史,依循城市地理的走勢,保護城市文脈,維護旅游資源,突出城市特色、完善城市功能從根本上推動城市內在改良、外在改容,實現宜居、宜業、宜游,使城鎮化成為一個順勢而為、水到渠成的過程。

更進一步地說,城鎮化+旅游為經濟市場、思想市場的發展創建條件,進而成為產生新思想、新技術、新財富的物質文化空間。

旅游,是一個城市與外界的接口”;旅游消費,相當于一座城市的出口

城鎮化+旅游,兼備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客源地的雙重屬性。

城鎮化促進了農業人口、農村人口向工業化、城鎮化的流動,開啟了從農村流向城市、從中西部地區流向東部沿海地區的城鄉單向交流。旅游,則是彌補了城鎮化人口的單向流動,推動了中國人口流動更加多元、更加靈活、更加頻繁,促進了游客、文化、思想、資本、技術的頻繁交匯。

作為旅游目的地,旅游的特征、風貌、功能是一座城市的金字招牌,城市里的建筑景觀、公共設施也就具備兩種功能。

第一功能是原始屬性,比如房屋的居住功能、橋梁的通行功能、水塔的儲水功能、醫院的救助功能、城墻的抵御功能。

第二功能是旅游屬性,包括景觀屬性、文化屬性、歷史屬性、創新屬性。在這個前提下,建筑不僅僅是提供居住的空間,也是展示一座城市人文、歷史、情懷的景觀存在。而在新開發的建筑、公園、設施中,就要充分考慮外地人的便捷性、舒適性,充分考慮景觀設計、環境優化,才能具有吸引外地人的競爭力,要求現代城市的管理者和建設者必須以科學的、超前的理念規劃城市、建設城市、管理城市,這反過來也讓市民受益其中。

旅游把游客吸引到城市來,是城市與外界對接的新接口。游客在城市進行吃住行游購娛的消費,相當于把城市的商品銷售出去。旅游拓展了城市商業的銷售半徑,游客從千里之外趕來,也就意味著城市把商品在地銷售到千里之外。

曾經只作為市民居住與休閑的城市設施,迎來了服務于游客的新功能,成為發展旅游經濟的組成部分,釋放出經濟效應的新功能。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品橙旅游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

免責聲明:中國鄉村發現網屬于非盈利學術網站,主要是為推進三農研究而提供無償文獻資料服務,網站文章、圖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場,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刪除。

欧洲一级中文字幕在线,久久精品综合视频,久久久久久不卡免费,玖玖资源站中文字幕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第一区第二区 | 一区二区三区高清在綫无碼 |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播放高清 | 亚洲欧洲日产韩国综合 | 日本中文字幕在线视频播二区 | 日韩色老头中文字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