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幾年前還是豬圈茅廁,現在我們鋪上了水泥路,裝上了路燈,修起了廣場,我們把這個廣場就叫‘圓夢廣場’。”年初,記者在河北省阜平縣龍泉關鎮顧家臺村采訪時,村支書陳國指著村口一個整潔的小廣場說。
地處太行山深處的阜平縣,是當年晉察冀邊區政府所在地,也是現在的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2013年元旦前夕,就是在這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論斷。
拳拳深情,殷殷期盼。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開發工作被納入“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一份筆墨酣暢的歷史答卷正在書寫,據統計,從2012年到2014年,我國農村貧困人口已經減少5221萬人,年均減少1740萬人。
產業扶貧是脫貧攻堅戰的重頭戲
2015年末,面對最后五年的沖刺時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正式發布,明確提出,確保到2020年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在具體實現路徑上,要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實施好“五個一批”工程,即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而產業扶貧,是其中的重頭戲。
“產業扶貧涉及對象最廣、涵蓋面最大,不僅要解決7000萬貧困人口中3000萬人的脫貧問題,而且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等其他‘四個一批’都離不開產業扶貧這個支撐,一定要唱好、唱響、唱紅。”農業部部長韓長賦強調。
十八大以來,產業扶貧在脫貧攻堅主戰場上持續發力,成效顯著。1月中旬,內蒙古烏蘭浩特市氣溫已經低至零下15攝氏度,但是記者在葛根廟鎮扶貧創業示范基地的溫室大棚里看到,鮮紅欲滴的草莓才開始掛果成熟,每斤60元的采摘價格還是引得市民絡繹不絕。據介紹,依靠產業帶動,整個基地輻射帶動葛根廟鎮10個嘎查1065戶農戶走上了富裕之路。
產業怎么發展起來?山西省五臺縣豆村鎮西營村農民殷成有說得很實在:“老百姓要不沒錢,有錢也沒技術、沒膽量,不如跟著能人干。”1月初,記者來到五臺縣金道物流公司,倉庫里存放著當地的水果、小雜糧等農產品,冷庫里還凍著各種肉類。“我們要把種植、養殖整合在一起,統一標準,統一品牌,幫助農民把本地小雜糧、肉類等名優特產品賣到北京去。”公司老總常云偉說。據悉,去年五臺縣40%的冷涼蔬菜通過金道公司賣了出去。
產業發展不能僅僅局限于一產,而要拉長產業鏈,推進一二三產融合。“早(棗)想和(核)你在一起”,在阜平縣的電商創業園里,不但擺滿了琳瑯滿目的地方特色農產品,記者還看到了這樣富有吸引力的“淘寶體”廣告文案。“我們在淘寶上建成全省第一家縣級O2O電商體驗店——特色中國·阜平館,這是創新電商扶貧機制、發展智慧農業的有益探索。”阜平縣縣長劉靖介紹說。特色中國·阜平館賣鮮棗曾經創出3天銷售6噸的佳績,農民增收近20萬元。
“精準滴灌”“靶向治療”的巨大飛躍
經濟平均數字的增長抹平不了個體差異的鴻溝,對每一個人,特別是每一名貧困人口的關懷,體現著“小康夢”、“中國夢”的公平性和普適性。脫貧攻堅要以人為核心,一個最根本的要求、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精準。
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精準、脫貧成效精準——十八大以來,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成為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戰略指導思想,一項項舉措瞄準貧困“病根”,實施“靶向治療”,實現從“大水漫灌”到“精準滴灌”的飛躍。
記者曾經在顧家臺村村委會的公開欄里拍下了這樣的照片:張貼的《顧家臺村貧困戶初選名單公示》上,記錄著“我村于2015年12月22日召開村民代表大會,民主評議評選出貧困戶52戶117人。”后面還有駐村組長和村支書簽名。另附3張紙詳細列出52戶貧困戶的基本情況。在采訪中,記者還看到了阜平縣的《領導干部遍訪貧困戶訪談問卷》,葛根廟鎮白音烏蘇嘎查的《“三到村三到戶”項目貧困戶收益表》等等,詳細記錄了貧困戶的人數、致貧原因、四大塊收入的結構比例和變化情況等等,各地對貧困戶的摸底普遍到了十分精準的程度。
除了受益精準,還要產業精準。“根據不同地區資源稟賦、環境條件和市場需求,明確靶向,選擇確定適合貧困地區發展的特色產業。”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說,“比如阜平,我們結合‘九山半水半分田’和氣候冷涼的特點,謀劃確定了高效食用菌、山地蔬菜、林下中藥材、優質馬鈴薯和肉雞肉羊這‘四種兩養’的產業扶持重點。”如今,阜平的食用菌產業已經引來企業投資3.8億元,“五一”前后,一期工程6000萬只香菇菌棒將陸續出菇,可帶動7500個貧困戶當年脫貧。在深層機制上探索前行
“你看,農民不但有種植業收入,有工資性收入,還有財產性收入。”陳國翻開一戶貧困戶的臺賬,指著表格里的收入結構分析告訴記者,“龍頭企業來建了大棚,農民組成合作社以扶貧資金入股分紅,所以除了自己地里的種植收入,到大棚里打工還有工資性收入,顧家臺村農民還多了一塊財產性收入。”
扶貧資金怎么給?金融扶持怎么扶?產業怎么發展?幾年來,在脫貧攻堅事業的實際推進過程中,各地在體制機制上做了很多有益探索。
產業開發離不開龍頭企業、能人大戶,怎樣建立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利益共享機制非常關鍵。在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巴拉格歹鄉永進村有個“景堂模式”,養殖大戶劉景堂告訴記者,這個模式就是由他出面,以本村20戶貧困戶的名義向旗農業銀行借取金融扶貧富農貸款200萬元,擔保由劉景堂本人通過“聯保+集體土地承包權及地上固定作物抵押+個人部分動物資產存欄抵押”的方式全額擔保,分紅按每年盈利額30%給20戶農戶分紅。這樣,帶動貧困戶有了穩定的分紅收入,也解決了劉景堂自己的融資難問題。
金融一直是產業扶貧乃至整個農業產業中的老大難問題,貸款門檻高,越是貧困戶越達不到標準;期限短,不符合農業的生產周期;規模小,貸到的資金解決不了大問題等等。各地結合實際探索了有效的金融扶貧手段,比如青海實施利用扶貧風險資金撬動10倍銀行貸款,吉林保險業擴大農業貸款抵質押擔保物范圍,西藏創新金融服務方式,在偏遠地區設立“馬背銀行”“摩托車銀行”等等。
扶貧產業發展決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的理念,讓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有機相融。湖北省恩施州咸豐縣忠堡鎮發展黑豬養殖業,請來華中農大的養殖專家設計養殖糞便、污水無害化處理方式,打造豬—沼—果、豬—沼—菜等循環模式。在湖南省湘西州永順縣石堤鎮落葉洞村,山茶油、臘肉、獼猴桃保持著原有的土味道,當地的油茶林基地、湘西黑豬養殖堅持綠色生態的種養方式。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脫貧攻堅這場硬仗已經吹響總攻號角,產業扶貧,也承載著歷史的重任長風破浪,大步前行。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中國農業新聞網2016-03-04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