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地圈認為,這一輪農村和土地改革其實是從十八屆三中全會之后開始的。在私有集體總是相持不下的檔口,三中全會說要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鼓勵和引導工商資本在農村發展,算是抹平了表面的分歧。接下來大家自己干自己的,只做不說。再然后就有隆重推出的土地“三權分置”的總體思路: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積極推進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
改革難。很多改革都是這樣,不是說什么是最好的,你想怎么做就可以那樣做,而是說在那個情境之下,你只能這么做。政策是如此,農民種糧,進城打工也都是這樣。“政策好、人努力、天幫忙”。三農的很多問題,以及這些問題的緩解或者解決其實都在三農之外。
現在中央最近發的關于農村改革的文件數量不少,但用處不大。因為問題就不在政策上;或者就是政策打的點就不對。政策上說的事不是農民或者農村著急要解決的問題。
那什么是農民的問題呢?農地圈認為有以下六件事,是農民就急需解決的。
一、打工不容易要到錢。
這個事中央是專門出過文件的。溫家寶同志還幫人討過工錢。可為什么問題還反復出現呢?那說明背后有它發生的客觀規律。你不要說包工頭黑,包干頭壞。包干頭帶得都是自己本鄉本土的熟人和親戚。他要能還上,還情愿被人大年三十堵在家里吃不上一頓安生飯?袁麗在打工春晚上呼吁打工仔打工妹們要好好干活,把合同簽了。那是工人不愿意簽合同還是老板不愿意簽合同?
二、享受不到基本的公共服務。
農民工看病能在城里社保體系報銷嗎?孩子要城里的上初中高中,你沒關系就進不去。然后高考你還要回老家。想在城里擺個攤烤地瓜、賣個雞蛋煎餅嗎?你看城管抓不抓你。或者好不容易在城中村租了個房子。雨季的污水、夏天的垃圾堆,要踮著腳才能進的廁所你不適應也得適應。孩子上學的民辦小學要關門了,大紅門的服裝市場要拆了,所以你還是回家去吧!
三、家里老人孩子沒人照顧;夫妻一年只能見上幾回面。
這事大家都知道,就不多說了。聽說這幾年有一個好的現象:農村老人的自殺率已經開始逐步下降了。這是養老和農村醫療政策起了些作用嗎?
四、回家找事難,在家沒收入。
就業的問題其實最難。第一代農民工年紀大了城里的工廠已經不要他們了,回家種地又掙不到錢。家里房子剛建了個框架,裝修也沒錢。兒子找不到媳婦,要結婚,還得去城里再買一套房子。如果你是年輕人。城里待不住了。大學畢業要返鄉去創業。你父母首先就不同意。家里你能做什么?種地,你會種地?種的東西你能賣得出去?開淘寶店,這早就過時了。搞文創,賣有機產品,你以為你是記者、編輯、私企老板、海歸、藝術家、政府公務員啊?所以還是乖乖地去打工。
五、農產品賣難。
現在主要農產品已經處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增產不增收是常態。不管是種植業還是養殖業,勞動力、原材料、土地成本一直在漲,自然災害、市場價格都無法預料。農產品銷售問題成為制約農業發展的關鍵因素。賣菜的總比種菜的掙錢。農業部的人不懂這個,商業部門的人沒這個義務。想搞點生態、綠色產品,你知道怎么賣嗎?包裝、物流、營銷、品牌、故事、情懷你會不會?當然還有最基礎的生產環節,你真的懂?
六、垃圾污水環境污染問題。
這方面的問題越來越重要了。村民們多是習慣成自然。想改變也不見得有辦法。“美麗鄉村”其實也挺好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不過美麗鄉村是不是美麗得依照城里人來評判。這個不好。城市河流的水臭了,農村人不能往溪里到垃圾。食品安全有問題,有機食品熱銷;國家要搞測土配方施肥、化肥農藥零增長。垃圾圍村怎么辦?政府來出錢。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地圈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