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人小編這幾個月來沒干別的了,三天兩頭打電話給各地農民之家了解當地狀況,天天豎起耳朵聽來訪客人談他們當地的農業(yè)態(tài)勢,上班路上下班回家翻看各類網站搜集各種政府信息,再就追著領導問這個小粒豆咋樣,那個紅小豆咋樣?最后就是政府文件看八遍,就為摸透其中意。然后就總結起來開始擬文,再把文修改個十遍八遍的發(fā)出去告訴關注咱們農家人聯社公眾號的這些農民朋友。說到底就是希望把第一手信息告訴大家!通過留言小編能看到很多先知先覺的農戶已經摸透其中蘊意,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但大部分人還是在執(zhí)迷不悟啊!我實在是看不下去了,我還得捯糞似得說!就算我同樣事情說十遍,能幫助一個人看透局勢,看清現狀,我也很滿足了!
上面說了那么多,不是小編在抱怨,從去年小編8月份就在嘮叨去年秋收玉米不好賣啊,感覺這臨儲價得掉!也發(fā)過萬一臨儲取消怎么辦的文章,可是看的人有多少?都在不以為然,不信,不聽,更不懂。今天跟大家嘮嘮家常,農業(yè)面臨低估,要不要這么悲觀,要不要再依靠政府,到底怎么辦?到底還能不能種地了?咋種才行?我方法對不對?以后怎么辦?究竟中國農業(yè)出現了什么病毒?今天淺層深層一起嘮叨嘮叨!
反復強調三農的三難必須解決掉才有好發(fā)展
農村難——信息閉塞、種錯賣難。農民缺少市場信息和技術,“種錯、賣難”這樣的事年年發(fā)生。有多少人知道“種對”才能“賣好”?上個月某鄉(xiāng)鎮(zhèn)農業(yè)站站長來聯社說他們那今年會有部分農民,因不了解行情盲目種植而虧損,他都急得不行了,告訴也不聽啊。咱雞東縣成員韓寶成告訴他親戚趕緊把15年的玉米賣了吧,這玉米得玩命掉價啊,人家也不信啊,覺得三月份的玉米肯定能賣好價錢啊。沒招!好多地方苞米都留著放第二年賣。歸根結底因為啥?就是因為信息閉塞,根本沒有信息參考。
看看咱們網友對昨天那篇秋天如果玉米賣不出去該怎么辦的文章都說了什么?有先知先覺的,不知不覺的,后知后覺的,還有一種農民叫做,不撞南墻不回頭,撞了南墻還死拼!還有問小粒豆和紅小豆咋樣的,小編今天告訴你,今年小粒豆面積增加了十倍,前兩天從嘉蔭得到消息說他們那紅小豆面積增加了50%,都知道去年香瓜掙錢了,今年香瓜各地也在大面積種植。小編不說破,自己掂量一下,發(fā)揮一下自己的空間幾何能力想一下以后會出現啥場景。 還有關于這個香瓜,昨天小編去菜市場買菜,正好路邊有賣香瓜的,小編就問他多少錢一斤,老板告訴我13塊錢一斤,我告訴他今年別種啦,得賠啊,然后他瞪了我一眼,不知道站起來要干嘛,多虧我跑得快,要不都得挨揍啊!可是我還覺得這么重要的信息沒收他費就不錯了。反映個啥問題,大家想想。農民難——經營分散、高買低賣。農民處于社會的基層,信息信息收不到,采購農資遭受上游經銷商加價,銷售農產品遭受下游貿易商壓價,這能掙到錢?技術技術也不行,你說你是種了一輩子地的種地專家,可是連氮磷鉀配比也說不明白,玉米施肥前氮后移這個你又知道嗎?你家旁邊的作物長得比人都高,結出來的糧食個頂個漂亮,你問人家用了啥方法人家能告訴你?當務之急組織農民聯合起來,同仇敵愾,直接對接廠家和企業(yè)購銷更是當務之急。一個村,你三坰地,我兩畝地,各家捯飭各家門口那點地兒,有天人家大廠家找上門要收你的東西,一看這東西品種品種不一樣,質量又良莠不齊的,有幾個能收? 農業(yè)難——服務滯后、內憂外患。電子商務進農村,首先得解決信息對稱,得按照市場需求來,多往東北地區(qū)傳遞些重要市場信息,比賣給農民便宜的東西重要一千倍!我們進入信息化社會了,可是農民還生活在30年前的80年代,我們的信息化服務嚴重滯后!所以造成信息服務不足——60%的農戶不會有效利用網絡和期貨市場分析農產品行情走勢。科技服務不足——70%的農戶不會科學選肥施肥,沒有利用農科院所的高新技術;購銷服務不足——80%農戶只獲得生產環(huán)節(jié)利潤,不享受購和銷兩個環(huán)節(jié)的收益;教育服務不足——90%農戶沒被有效培訓成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如果說農村信息封閉、農民經營分散、農業(yè)服務體系滯后是我們的內憂。那么四大跨國糧商攻城掠地,85%大豆企業(yè)被外資并購,并參股鐵路物流、收儲基地、控制糧食流通環(huán)節(jié),上游壟斷農資產品(種子、農藥、肥料、農機)的研發(fā)和定價,下游操縱下游轉基因食品占領我們餐桌就是我們的外患。
農民該干的必須干 不能政府給包辦 現在頭疼的是政府像帶孩子似得帶著農民往前走,我們各級政府領導都在為農民調結構,急得團團轉到取經問路,很多公務員都累病了,構建社會化服務體系多么重要,讓農民自己學會走路,為什么很多人看不明白呢。自己家教育孩子,從蹣跚學步開始,我們讓他學會自己走,而咱們農民都得領著走,不領著就受埋怨,說不會走了,活不了了,農民冬天打麻將,種地有問題就問政府,解決了后還打麻將,有問題再問政府,怎么會這樣呢。 別的地方就不說了,近期我們辦公室接待各地來訪領導,還有市縣領導,你領導出來考察看到了如今市場啥樣,知道該怎么辦了,心中有數了,回去告訴農民,和你帶著農民出來考察回去再告訴他們哪個見效快?哪個更具有說服力?我們應該讓農民自己發(fā)現問題才會自己主動去解決和改變,你總是告訴告訴,他信了你沒白到處折騰,他不信你不白忙活。到頭來,折騰了自己,還沒啥成效。 各地領導也被農民帶偏了,農民種錯找政府,賣不出去找政府,政府干了農民該干的事兒,自己的事兒卻沒整好,到頭來還得被農民說這說那了,你說委屈不委屈?就得讓農民組織起來,自己出去找市場,合理生產,科學化生產,集約化生產,組織化規(guī)模化,農業(yè)現代化生產,政府幫助賣是錯誤的根本原因。 新型集體經濟,有多少人看明白了?
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是自2004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連續(xù)第十二次聚焦“三農”,意義重大。其中明確表示,“要充分發(fā)揮農民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沒有種對不能賣好,相互壓價,相互砸價,今天你種的五常大米10塊錢,明天摻假的五常大米賣5塊,農民處于一種分散經營惡性無序的經營狀態(tài),為什么不組織農民合作起來建立合作社?政府的精力財力物力人力應該用在這里!
我們看看前兩天小編發(fā)的中國最富裕的十個村?哪個村不是集體經濟,(說到這里,小編不禁痛心疾首,如此致富好文,瀏覽量竟然沒過萬。咱們光等!等到啥時候是頭啊;光靠政府,政府只重用有用之才啊!你是嗎?)很多農業(yè)鄉(xiāng)村干部都去過興十四村,也去過華西村,都學到了什么最后又做出了什么效果?分散不是市場經濟,分散沒有規(guī)模經營,分散沒有集約化,我們農業(yè)一體化如何實現?農業(yè)首先應該解決這個問題。要發(fā)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得加強領導,鼓勵各村參與合作社和企業(yè)經營,以分紅或收取服務費的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從“頭”上抓推動,從“面”上抓保障,有效推動新型村級集體經濟的發(fā)展才是重中之重。 咱們學學日本農協(xié),學學韓國新農村建設,學學臺灣農會,哪一個不證明把農村集合起來才能發(fā)展現代農業(yè)。而我們政府這種幫干幫辦,不能讓農民成為農業(yè)生產經營的基本主體的錯誤路線還要持續(xù)多久?
中央從2012年就已經明確合作社是現代農業(yè)經營主體,我們四年來做了很多,但是有人教怎么辦合作社嗎?有大學開這個專業(yè)嗎?農民在無知中摸索,在無知中犯錯,致使很多合作社經營不下去,卻沒有一個部門真正去指導他們。
到底是誰在坑誰? 在小編看來,現在不是國家在坑農民,而是農民在坑國家!糧食都收到一二億噸了,發(fā)改委不停的投錢,建倉儲,老百姓不停的種糧往里賣!賣完國家凈是賠,農民想到了嗎?只想著自己想消化不完為啥還進口,你說為啥進口?放著國外便宜玉米不買,還在給國內補貼收玉米,財政吃緊,到底是國家坑農民,還是農民坑國家?總埋怨糧價跌倒谷底活不起了,你可知道只有糧食降下來了,進口糧食才會下降,玉米價格低了,飼料價格自然下降,飼料下降了,豬肉價格也會下降,產業(yè)鏈條就是這樣啊。國家不停的給你收玉米,你是掙到錢了,整個產業(yè)扭曲了,這是惡性循環(huán)!
中國農民靠國家,國外農民靠市場!多少網友給小編留言活不了了活不起了,有句話叫“窮則思變”。山東玉米去年8毛錢,東北玉米一塊多,山東種玉米的死了嗎?反而大家都出去創(chuàng)業(yè)了,不僅帶動了當地GDP,自己腰包里還有錢了。如果當初山東地不夠吃,國家給救濟,山東人能出來創(chuàng)業(yè)嗎? 當年開墾北大荒,起早貪黑,披星戴月的干活,現在條件好了,一些年輕農民都把吃苦忘了,都把創(chuàng)業(yè)忘了,享受成了主流思想,來點困難就直呼活不了了,1937年日本進東北,要吃沒吃要穿沒穿,還得挨著槍子兒,人家也活下來了;
60年鬧饑荒吃樹皮人也活下來了!小編今天說,直呼活不了的人,一個也死不了。 小編每天都分析后臺瀏覽數據,一直在想,同樣是頭條,為什么小編發(fā)一些實質性問題的時候,比如“四大糧商瓜分中國了”“信息才是種對賣好的關鍵”,瀏覽量這么低,一說糧價,“玉米多少錢”“大豆怎么補”瀏覽量好幾萬,這充分證明老百姓只看眼前甜果不看長遠利益。一些人只解決眼前問題,不解決長遠問題,跟治病一樣,不去根兒,這病就得反復來找你!所以問題年年有,“按下葫蘆,飄起瓢”,真沒法整。
中國鄉(xiāng)村發(fā)現網轉自:農家人聯社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