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豬又滿天飛了。
據新華網消息,4月11日,豬肉價格沖上了4年多來的新高峰,大蔥、大蒜價格同比翻番。同樣是生鮮農產品,各地蘋果卻嚴重滯銷,果農、果商虧損嚴重。一時間,上線生豬期貨品種的呼聲再起,蘋果集中交易平臺的作用則飽受質疑。用金融工具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是成熟市場行之有效的方法,但是國內情況有所不同。近兩年,國內以穩定大宗商品價格、服務實體貿易為宗旨的大宗商品集中交易行業巨震不斷,惡性風險頻發,金融工具顯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這邊廂農產品價格劇烈波動,那邊廂交易場所紛紛關門歇業。之前的文章“農產品金融化:爬出泥潭,就是坦途”中概述了國內農產品金融化的情況,本文展開討論深陷泥潭的農產品現貨交易如何爬出來,然后要往哪里走。
一、陷入泥潭的不止是行業本身
中國期貨市場創始人之一、中國農大期貨與金融衍生品研究中心主任常清教授認為,我國大宗商品交易亂象的根源在于監管的缺失,將集中交易機械分成期貨和現貨,中央只監管期貨,將現貨交給地方政府。常清教授一語中的。泛亞交易所危機爆發前,云南方面各有關機構利用紅頭文件、政府公告隔空交戰,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九龍治水最終導致洪水泛濫。大宗商品交易行業的問題很清楚,只是特色問題的破解一直都很難,陷入泥潭的不止是行業本身。
日前,國務院發文整肅互聯網金融,媒體概括原則為“誰家孩子誰抱走”,可是家長失職當如何呢?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現貨交易是國內的稱謂,成熟的金融市場并沒有如此區分,例如美國的農產品期貨市場就是一個多層次的整體市場,有各種周期的合約,交易所是公司制,客戶需要什么交易就提供什么交易。由于發達國家成熟的期貨市場是建立在堅實的現貨交易交割基礎上的,期現聯動,所以其期貨價格可以很好地反映現貨價格,很好地實現套期保值功能,并廣泛影響全球農產品價格。國內的期貨市場則是單純的遠期合約,沒有短期或現貨合約,而且交割成本很高,事業單位制,為了降低系統風險,交易所希望大家都別交割才好。如此一來,其交易屬性和價格影響力可想而知。
顯然,市場對現貨交易是有需求的,而且比期貨交易更為基礎,做好了會產生很大價值,國內唯一較好實現了期現結合的品種就是白糖。期貨市場有期貨交易,某糖網提供除此之外的其它交易,包括現貨、近期、中期等交易,補足了期貨市場所不能滿足的貨物融資、就近提貨等更為基礎的服務。然而,白糖的期現交易并未融合,監管也是割裂的。
眼下,泥潭之中的現貨交易行業應該研究成熟市場內的同行,真正以服務實體貿易、服務客戶為出發點,探索科學合理的交易服務模式,摒棄“博傻”路線和政商關系的靠山。國家層面一定是鼓勵市場走向科學規范的,國內的主體如果不主動走滄桑正道,那么只會被外來的狼咬死。前幾天,港交所行政總裁李小加表示,最快明年在前海設大宗商品現貨交易平臺,使中國大宗商品現貨交易能夠更好地發展。改革開放不只是一句口號!
三、放棄眼前的茍且,奔向遠方的田野
農產品現貨交易行業陷入泥潭,固然有監管失職之故,但爬出泥潭則全靠自己。時逢新一輪的“豬上天”、“蒜你狠”、“向前蔥”,現貨交易場所應該抓住時機,果斷“割肉”,真正走進產地,走進田間地頭,服務農民和批發商。
1、嚴打惡意操縱,拆除方便之門
現貨交易已經享盡了監管漏洞所致的紅利,攫取了巨大的利潤,也積累了相當的風險,地方政府是又愛又怕。國家層面清理整頓的力度越來越大,交易場所要避免關門歇業,就要痛下決心,真的整改:堅決打擊惡意操縱市場和內外勾結行為,防止出現系統風險;開放已有品種,回收上市企業特權,停止不對稱交易;回收會員,嚴查惡意刷單,欺詐客戶的行為;關停無法標準化定價的品種,關停體量過小的品種。
然而,技術從來不是問題,問題是人。那么好的政商關系,那么輕松的利潤,真的放得下么?利益集團貪婪兇惡,又了解那么多內幕,真的敢動他們么?
2、擁抱農批市場,創造市場價值
美國的期貨市場從來不喊服務實體經濟,因為它是按經濟規律來的,只有建立在實體貿易之上的金融市場才有價值,才能生存下去。國內的大宗商品交易場所缺少服務實體的基因,缺乏相關人才,都是高大上的金融人士,連批發市場都沒進過,都不知道要服務誰。
農產品的實體貿易是在超過4000家農批市場內進行的,農批市場才是真實的大宗農產品交易場所。農批市場有三個主要功能:
(1)形成價格;
(2)提供跨區物流服務;
(3)批發商囤貨,幫助生產者回本,分布式囤貨,分散價格波動風險。
可以說農批市場是農產品生產供給的蓄水池,但是我國農批市場體系也面臨著困境:
(1)非公益,收費高,推高了農產品流通成本;
(2)對手交易成本高,模式落后,面臨生鮮電商沖擊;
(3)欺行霸市現象普遍,不能完全自由交易;
(4)產品魚龍混雜,品質難以保障,來源難以追溯,阻礙品牌溢價。在北美、歐洲和東亞,農批市場跟電子化集中交易結合非常緊密,北美的農產品期現市場無縫聯動,歐洲的互聯網拍賣模式很發達,東亞則采取現場集中拍賣模式。
電子化集中交易可以很好地彌補農批市場體系的缺陷,農產品現貨交易平臺應主動出擊,完善和替代其功能,幫助農批市場實現物流和投資的分離和專業化,真正創造市場價值,也是自我救贖:
(1)深入農批市場招商,以解決行業客戶不足,價格無效的尷尬局面,可以考慮免費授予連鎖農批市場運營商、區域中心市場運營商以新型會員資格,聯合開發交易平臺,共享物流設施等;
(2)進一步促進產銷客戶直接交易,減少交易環節,降低交易成本,向上下游延伸,把倉儲物流與交易分離,把貿易和投資分離,與農批市場一起面對生鮮零售電商的沖擊;
(3)欺行霸市是農批市場的頑疾,互聯網交易則可以有效規避,前提是理清真正符合市場需要的標準化體系,若一味搞標準化偏離了客戶實際需要就不好了;
(4)同一個品種在農批市場里也無法保障品質穩定,品牌產品既需要批發市場的服務,又受到普通產品的干擾,交易場所擁有大量的消費者,以品牌為標的的交易模式可以有效提升其溢價。
3、結合實際國情,創新交易模式 面對農產品價格的無常波動,國內期貨市場顯然愛莫能助,品種少得可憐,交割成本高,交割時間不靈活。我國期貨市場交易量連續領先世界,但是農業主體參與度很低,這固然與體制有關,但農業主體素質偏低,生產破碎化也是重要原因,期貨作為高級金融工具無法有效發揮服務作用。現貨交易則靈活得多,體量小得多,完全能夠代替期貨作為我國農產品貿易主要金融避險工具。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期貨品種也并不都是全國性的大品種,而是有海量的區域品種、小品種、現貨品種。國內現貨交易場所應踏實研究我國農產品生產流通特點,先做一個合格的農批市場,光想搞投機,故意阻礙交收的場所必須關門歇菜啊。
(1)季節性訂單交易家庭是我國農業主要生產主體,將來也是中小型農場為主,他們回收成本需求迫切,缺乏抗風險能力,設施建設管理能力差,因此季節性訂單交易可以幫助他們盡快回收成本,鎖定價格和利潤。訂單農業是農產品生產流通的終極形態,一些品牌農產品已經具有訂單化條件。
(2)現貨合約和存貨證券化 批發商囤貨是保障季節性產品實現全年供應的基礎,但是囤貨風險很大,有時候會一夜暴富,但有時候也會傾家蕩產。囤貨投機客不僅給自己制造了巨大的風險,也迫使沒有投機意向的囤了貨的商戶承擔風險,又給民生帶來很大沖擊。
現貨合約可以幫助批發商避險,但是前提是合約不能搞品牌化,要建成開放平臺,搞多對多交易,上市企業需要繳納天價“上市費”,成為一對多的專賣店,然后他再從散戶身上把上市費收割回來。但是,一個問題是,即將頒布的《期貨法》會怎么定性所謂的現貨交易呢?
存貨證券化可以有效分離囤貨供給和投機獲利的屬性,批發商可以在集中交易場所一次性賣出,也可以零擔買入維持實體貿易,而不用囤積大量貨物,天天抱著定時炸彈睡覺。由于農產品產地比較分散,可以嘗試同一品種產品在多個區域中心批發市場掛牌交易,形成當地市場,導入當地客戶,即時申報,及時提貨。
(3)互聯網競價批發我國幅員遼闊,地域差異極大,很多區域品牌要跨區流通,多級農批市場體系交易成本太高,針對標準化程度高、產地集中的產品,可以探索互聯網集中競價批發模式,進而發展預拍賣和轉讓,注入金融屬性。國內已經有不少品種在嘗試,如云南花卉、福建茶葉等。2015年,我國農產品拍賣成交額30.04 億元,同比增長24.6%,實現連續三年快速增長。
4、斷了的腿終究要接上 作為第三方交易平臺,有責任保障流通產品的質量、物流服務。眼下稂莠不齊的交易場所沒幾個親自把關質量檢測的,都是讓貨主送檢,更別說專業咨詢了,也更別說物流配送服務了,零交收最省心。以紅酒為例,國外紅酒交易場所能夠提供健全的服務體系,包括品質鑒定、營銷推廣、物流配送、財務審計等一系列的產業鏈服務。
不過,國內也有物流服務做得不錯的,那就是白糖,值得同行學習。期貨市場交割倉庫有30個左右吧,而某糖網的配送倉點超過200個,當天交易,當天就近提貨。
人間正道是滄桑,且行且珍惜吧。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獴哥田野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