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各地農村水利設施建設卓有成效地開展,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使農村水利設施狀況明顯好轉。但是近期筆者到基層調研時卻發現,一些農村地區存在小型農田水利設施老化等問題,支渠、毛渠、斗渠淤塞等問題嚴重,灌溉時大水漫灌,“跑、冒、滴、漏”等問題非常突出,造成水資源的嚴重浪費,直接影響了灌溉效率和經濟效益,亟待引起高度重視,切實加以解決。
筆者認為,加強農田水利建設、搞好農業綜合開發,是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舉措,亟須強化措施,務求實效。
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組織領導,將農村水利建設和維護放在重要位置,做到認識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落實行政首長負責制為核心的水利建設責任體系,把水利工作納入各級政府目標責任制和干部考核體系。
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維護所需的巨額投資,無論靠國家、集體或農民個人的單方面努力都難以承載和籌集,必須逐步建立起“政府投入為主導、農民自愿投入為基礎、其他社會投入為補充”的多層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新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投入機制。一是爭取國家投入,搞好項目儲備。二是建立以地方公共財政為主渠道的水利投資機制,加大地方財政性資金對水利的投入。進一步增加小型農田水利建設項目的資金,擴大項目覆蓋面。三是建議進一步增加“一事一議”財政獎補資金,不斷改善農田灌溉條件。鞏固“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民辦公助”的投入新方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的積極性。
國家解決了農田水利設施的骨干工程以后,剩下的只是小型的配套工程,這些工程國家管不到、集體管不好、農民管不了,必須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民、集體和社會各界投資水利建設。通過產權制度改革,吸引社會資金投入水利建設和維護,提高水利工程管理服務水平,提高水利工程的灌溉效益和經濟效益。
中國鄉村發現網轉自:農民日報 2016年04月30日
(掃一掃,更多精彩內容!)